白癜风资讯网 http://m.39.net/disease/a_6192224.html如今不少社区、街道都在打造自己的历史文化,这是好事情。前几天,路过蓉北商贸大道一段的时候,在街头看到一个微型景观——蜀道园。不少熟悉金牛区的人都知道,蜀道当中的金牛道,起点就在金牛区。但不知道和五块石街道有怎样的关系。
在路口,有一个这样的提示,显示可以在此品茶悟道。实际上,旁边的道路正在整修,施工的声音很大。只有非机动车和行人可以通行。要说在这里可“品茶悟道”,多少有一些勉强的。
好在这里有对街区的文化介绍。不妨照录如下:
明代以前的五块石是五个石头垒成的石笋状巨石,或者说是竖立状多石的列石,其时代与功用都应当是与其他大石文化的单石状的遗物相同,所以也可以称为石笋,明代学者陆琛在《蜀都杂抄》中就说当时的成都人称“五块石为南笋,天涯石为北笋。”
从地理学上看,这个被称为“南笋”的五块石,并不是今天五块石街道的“五块石”,而是位于大石路靠近一环路的“五块石”了。
明代就已经是倒在地上的五块大石头。民国初年,成都开始流传着一首介绍成都城的民谣:“清早起来不新鲜,心想成都要几天。一进东门天涯石,二出南门五块砖。三桥九洞石狮子,青羊宫里会神仙。迎仙接仙送仙桥,侧边有个二仙庵。”这里所说的“五块砖”,就是指的已经倒在地上的五块大石头。明代陈子陛写过《五块石》一诗:“四顾桑田一勺无,累累五石类浮图。谁云此地通沧海,拾得鲛人瑟瑟珠。”
从这里看介绍,好像这记载和五块石相关,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末,依托临近火车北站的区位交通优势,和庞大的人流和物流,五块石附近逐渐成了成都最大的批发市场集中地和交通枢纽,24个批发市场聚集,三大车站在此盘踞。一时间,大量财富在这里流通、聚集,五块石一度成为金牛区的经济支柱。
其实,看到“蜀道园”的介绍,不难发现这其中有许多不准确之处。做文化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来做,可能就错得离谱了。
倘若查阅一下早些年出版的《洞子口乡志》或者成都的相关历史记载,或者请教一下相关人士,要弄清楚“五块石”的来历,大概也不是很困难的事。
如今不少文化“想当然”予以阐释,结果出错的地方不少。看到这样的介绍,确实让人感到很痛心。如果像这样的文化介绍,主持这事的人多一点认真,也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的。
当然,我们期望五块石街道能早点纠正这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