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报告出品方/作者:国金证券,罗露)
一、当前IDC行业研究框架的“破”与“立”
1.如何跟踪云计算产业链景气度?
受益于移动互联网发展、物联网连接数增加、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因素,云计算行业规模增长迅速,过去5年CAGR30%以上。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国内头部云计算厂商均未单独拆分上市。
当前市场上的研究框架主要通过跟踪上游芯片厂商营收、服务器出货量、海内外云计算厂商BAT\FAMGA资本开支等指标判断IDC行业景气度。芯片公司处于产业链最上游,供货给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商;设备出货量提升将增加IDC机房需求,提升上架率水平;云计算厂商通过资本开支采购设备、机房资源,甚至自建数据中心,为下游行业客户提供云服务;行业客户也可直接采购设备和数据中心机房资源,满足自身业务数字化需求。以信骅科技为例,公司为全球多家服务器厂商供货,且月度公示营收金额与增速,较Intel、AMD等公司季度披露的财报数据及时性更强,通常被作为较好的行业景气度前置观测指标。海内外云巨头厂商作为DC板块的核心客户群体,资本开支增速也具备一定的参考意义。此外,数据中心光模块厂商营收增速等也被作为参考指标。
若以当前研究框架的指标进行跟踪,则行业增速波动显著。信骅营收年内同时经历90%以上同比增长和20%显著下滑;服务器全球出货量增速大多稳定在10%左右;国内BAT资本开支Q4下滑后增长低迷,一方面前期高速增长导致短期去库存,另一方面去年Q2互联网公司反垄断等政策打击,导致头部互联网厂商资本开支趋于谨慎。但21Q4总体资本开支恢复高速增长,百度资本开支同比增长95%,而阿里年Q4资本开支基数低,在环比21Q3下滑16%的情况下仍然同比20Q4增长%。
然而,仅使用FAMGA、BAT资本开支衡量IDC行业景气度有所偏颇。海内外头部互联网平台厂商其资本开支范围更广,并不能等同于云计算基础设施投资。以亚马逊、阿里巴巴为例,资本开支大量用于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资本开支并未拆解披露用于服务器和IDC采购金额,不宜直接得出IDC需求变动的结论。此外,IDC下游客户仍有不少第二梯队云计算厂商和新兴互联网公司持续发力,资本开支随业务发展快速增加:京东、金山云和美团等Q3资本开支增速均超%,较BAT资本开支增速更快,年腾讯资本开支同比减少-1.67%。另有增速较快的云计算和互联网公司(如:滴滴、中国移动、华为云、字节跳动、OPPO、VIVO等),以及数字化转型中的传统企业并未单独上市或披露资本开支数据,万国数据公告21Q4下游行业客户中云计算、互联网、金融及政企分别占比69.1%、19.8%和11.1%。IDC需求及景气度衡量存在低估。
以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来看,非BAT云业务增长迅速。21Q3头部厂商BAT份额为60.95%,较20年同期62.47%减少1.52PP;华为云已取代腾讯云成为排名第二,且份额持续提升;运营商云业务增速较快,中国电信市场份额同比增长1.2PP,中国移动增长至3.16%,且排名首次进入前十;亚马逊云和京东云份额分别同比增加0.18PP和0.19PP。BAT资本开支数据对于判断国内IDC需求景气度的参考意义越发削弱。
我们认为最能反映IDC需求景气度的指标是交付数据。按IDC公司与头部互联网客户的“24+”交付合同条款,一个新项目启动交付即开始按月计算时间,有24个月爬坡期,前期按上架率算机柜租金,超过24个月以后即使机柜的上架率未达到%仍以满载方式计费。因此,互联网客户有动力且有能力在需求放缓时要求IDC供应商延迟交付启动。以数据港为例,年1-8月受益于疫情,公司机柜资源需求紧俏,累计交付80MW;互联网反垄断相关政策出台后,公司年1-8月交付90MW创新高。反垄断对于云计算资本开支和头部IDC公司订单获取的影响有限,传统企业上云需逐步提升渗透率,预计未来5年稳态行业增速20%-30%。
2.我国数据中心是否供给过剩?
长期来看,我国数据中心(特别是超大型数据中心)供给不足。据IDC测算,年至年全国产生的数据量将从33ZB增长到ZB,其中中国拥有的数据量将从7.5ZB增长至48.6ZB,占全球数据量的27.8%,居全球第一。数据中心各种创新技术也在推动行业往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截至Q3,全球在运营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数量增加到个,中国作为第二大贡献国,仅占15%。从全球分布来看,中国数据量占比远超数据中心数量占比,超大规模的先进数据中心长期供给仍有压力。
短期数据中心供需不匹配,东部数据中心需求仍然旺盛。目前我国东部算力需求旺盛,能耗指标紧缺,大部分数据中心集中在东部及沿海地区,上架率高;西部上架率较低。根据《中国数据中心市场报告》,年华东、华北、华南三地机柜数占全国总数的79%,上架率约60%-70%;而东北、西北、西南及华中上架率仅有30%-40%。涉及金融、游戏等对时延要求高的业务仍需部署在用户侧数据中心:80公里大约增加1毫秒延时,对时延要求高的数据会放在公里以内区域。以万国数据为例,公司积极扩张,成熟项目与在建项目约6:4,数据中心主要分布在津京冀、长三角、大湾区等核心区域,成熟项目上架率90%以上,即使纳入爬坡项目,综合上架率仍显著高于非核心区域。
单位租金变动更多是区位变化和运营项目组合的结果,不代表供需变化。但租金变化并不能准确反映供需。特别是批发型厂商,与下游客户签订的合约周期较长,通常5-10年,合同期内价格不变。季度租金更多反映的是上架机柜所处区域的租金情况,由于第三方IDC公司都有从一线核心城市往周边卫星城扩张的趋势,周边城市土地资源价格差距较大,提供给客户的租金不同,对ASP造成影响。世纪互联随着项目爬坡,机柜利用率提升,单机柜月度创收提升。我们认为优质的机柜资源与运维服务始终具备稀缺性。
能耗政策趋严,行业分化加剧,供给侧格局改善。19、20年期间受新基建政策驱动,一些具备区域优势资源的非专业IDC公司纷纷进入IDC市场,导致短期内数据中心供给过剩。然而一线城市对于IDC能耗指标审批、PUE限制逐步趋严,且下游客户对IDC运维质量要求提升,行业分化加剧,去年“双碳”政策背景下达到顶峰。我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占总耗电量比例持续增高,第三方机构“IDC圈”预计年数据中心耗电量可达中国全社会耗电量4%,年该比例仅为2.19%。高耗能、低效率、综合实力不足的IDC厂商将被市场出清,供给侧格局改善。
3.IDC行业壁垒体现在哪些方面?
市场普遍观点认为IDC行业壁垒主要体现在规模、选址、PUE、下游客户,能否获取核心地段的土地和机柜资源是最为重要。从当前格局看,万国数据仍为稳固的第三方IDC龙头,截至年底总运营面积约44.8万㎡,按单机柜占地2.5㎡测算,约合18万个机柜,主要布局在津京冀、长三角、大湾区等核心区域;秦淮数据主要布局在环津京冀的超大型数据中心;宝信软件在长三角区域优势显著;奥飞数据规划项目丰富,津京冀增长弹性大。各公司PUE控制得当,均低于行业平均,基本符合行业政策要求。
客户获取情况主要考量上架率,通常批发型厂商与大客户签订长期合约,上架率提升显著,项目爬坡期短,可发挥更好的规模效应。IDC是重资产投入行业,参考宝信软件宝之云四期项目公告,前期工程建设费用占投资额比重高达91.8%,其中主要用于供配电系统(34.4%)、土建装修(17.7%)、冷源空调暖通系统(14.2%)等。与大客户合作有机会获取更多订单,提升上架率,获得更多收入,覆盖高额折旧摊销成本。大客户是双刃剑:一方面机柜需求保障性提升,批发型数据中心项目往往在建设期已实现高预签约率;若服务的客户过于集中在一两家也存在风险。从万国数据披露的客户结构看来,当前云计算厂商仍为IDC行业主要客户。
我们认为规划选址和获取指标只是体现IDC公司竞争力的第一步,行业壁垒贯穿建设速度、运维能力、融资能力等全生命周期。
更快的建设和交付进度可满足下游客户业务快速扩张的需求。IDC行业平均从项目开始动工到建设完成需12-18个月,交付以后按客户要求上架速度行业平均12-18个月,全周期行业平均30-36个月。秦淮数据采用预制化模块建设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快可实现6个月之内交付一个36MW的数据中心,万国数据平均交付周期为9个月。我们认为建设速度可反映公司在项目管理、工程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储备与综合实力。
运维服务能力对保证下游客户业务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至关重要。根据UptimeInstitute统计,数据中心宕机原因71%与机房环境有关。数据中心服务器上架后需要know-how经验保证机房环境和运营效率,保持下游客户业务稳定性,并降低后续运营成本。早期的互联网客户可能对机柜资源价格有所诉求,但业务规模扩大、安全性要求提升后越发注重运维质量。数据中心通常被看作“信息地产”或“科技地产”,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