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宜都明月寺及明月茶考 [复制链接]

1#

宜都明月寺及明月茶考

曹绪勇等

摘要:宜都境内五峰山原有古刹“明月寺”,唐宋明历代宜昌茶区都出产“明月茶”。为弄清两者的关系,作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查考证,得知“粤稽庙”于南梁朝始建五峰山顶,明万历年间迁建山脚并更名为明月寺,与唐代就有记载的峡州明月茶并无关联,当地于20世纪晚期曾创制生产“碧涧明月茶”,仅昙花一现。本文旨在为本土风物拾遗补缺,为繁荣茶文化提供正能量。

关键词:明月寺明月茶

作者与何阳店村妇女主任朱凤萍(左)、杜守益(中)在明月寺遗址

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何阳店村四组原有古刹明月寺,然而寺址何处?建于何年?传说不一;唐朝李肇著《唐·国史补》载“峡州有碧涧、明月”茶,宜都在唐朝属峡州,而历史上多数名茶又与寺庙有关,是否唐朝就有的明月茶与明月寺有关呢?明月是地名?还是茶叶外形如一轮弯月?带着这些疑问,为弄清明月寺始末,以本土风物拾遗补缺,繁荣茶文化为目的,笔者在近两年里,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田野调查,并查阅了大量的史志资料,现将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一、明月寺考据

明月寺,原坐落在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五峰山东北面山脚,地理位置:经度.E,纬度30.N。查阅清光绪六年()版《荆州府志》得知:“五峰山,在县南三十里(时枝江县治在今枝城镇),上有五峰,因名。”[1]这里原属枝江县管辖,年枝江和宜都合并成宜都县时,属枝城区官垱公社明月大队,年恢复枝江县时仍属宜都管辖;年改为明月寺村,年何阳店、明月寺、伍家冲、*家冲四个小村合并成何阳店大村,今属枝城镇何阳店村四组。

黎泽高保存的年《湖北省文物普查资料记录表》副本

据原宜都市博物馆馆长黎泽高(~)保存的年10~11月全市第二次文物普查档案副本资料记录:“明月寺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四周空地及寺前广场约平方米,从寺内现存碑刻得知‘此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为梁武帝肇造四十八寺之一’,始名为‘粤稽庙’。从南朝始‘叠次修理不必罄述’,始建址于五峰山顶,复修时迁至山脚,年改建为小学,其寺内尚存碑刻五件,莲花柱础四个。”黎馆长还介绍:“只有唐朝的柱础才是莲花形状,这说明该寺建于唐朝,或在唐朝后翻修过。”

查阅史料得知:南梁武帝萧衍(~),字叔达,今江苏省丹阳市埤城镇东城村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在位47年(~),使用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共七个年号。在位期间,事佛求福,前后三舍身为僧奴,沉溺佛教,致使南朝大肆修建寺庙佛塔,汉传佛教一度达到了空前的盛况,佛教徒吃素也由他始。唐朝诗人杜牧(~)曾歌咏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乾隆五年版《枝江县志》记载的明月寺

清乾隆五年()版《枝江县志》载:“明月寺,在县南三十里,相传梁武帝所建四十八寺之一,于邑中最为古刹。”清光绪六年版《荆州府志》记载时间更加准确:“明月寺,在县南三十里。梁天监间建。”[1]

《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下)》第页有“明月寺碑刻”记载

查阅国家文物局年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下)》得知:“明月寺碑刻共5通。均为石灰岩质,残断,碑文楷书。一通残高0.7米,宽0.54米,厚0.14米,正中书‘山施主刘朝元、臣立’,落款‘明万历肆拾年春谷旦伊佐人书’;余四通均高1.02米,宽0.5米,厚0.13米,记重修明月寺事。寺已不存。”[2]据此资料推测,粤稽庙从山上迁至山脚的时间应该是明万历四十年(),新庙宅基地庙山由刘朝元、臣两兄弟捐赠,并改名为“明月寺”。

据在当地出生长大,曾任明月寺小学校长长达18年,并熟知明月寺很多传说的杜守益先生(~)介绍:“相传,明月寺原建在五峰山上的紫金峰,寺庙里有一鼎一人多高、三人才能合围的大钟,在明万历年间一个明星亮月的晚上滚到了山下。从明月寺到山上原庙址,垂直距离约米,走山路约米,钟自然滚到山脚,堪称奇迹。于是庙里的主持在信徒和施主们的支持下就将庙迁建到山下。年大办钢铁时,当地的刘国海和五峰山村的熊传道两名铁匠,将这四人才抬得起的大钟打碎化成了铁。年代,我带领学生在山上老庙遗址学农种田,还挖到过砖瓦残片。”

明月寺的钟鼓柱础

据曾任明月寺村*支部书记30多年的关正德(~)、老师杜守益、五组村民张刚亚(~)等老人共同回忆,年建明月小学时,拆除的明月寺建筑格局为:寺庙坐西南朝东北,约开间30米,进深23米,分下殿和上殿,地平相差不足1米,占地面积近平方米;中间有个天井,4根粗圆木柱子,柱础是莲花形状,其它还有几根柱子,柱础是钟鼓形状;上下殿面积多平方米,上殿的最上边摆放的是木、泥佛像,两边各有厢房4间,寺庙内常年有和尚3~5人。

洋溪到湖南澧县大道上有车辙印的铺路石

关正德等还介绍:原*家冲村4组的杨太全,法号申全太,又名小和尚,民国年间就在明月寺为僧。关的四爷爷关忠慧也在寺内做过和尚,关和尚的师傅是寺里有名的刘和尚,刘和尚后来在五峰山上的一个山洞修行未出来,此后当地人称该洞为刘家洞。在寺庙的东北方向约米有个突出的小山包,传说葬有建寺以来去世的近百个和尚,得名“白鹤嘴”。在寺庙的西北面米开外有一个水面约2亩的堰塘,名和尚大堰,供周边8亩庙田的灌溉以及寺庙用水,现大堰仍存。

明月寺改办学校,始于民国二十三年,即年,是当时洋溪地区唯一的一所学校,名“明洋中心学校”,只教国学,教材主要是《三字经》《四书五经》《论语》等,年停办;年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农会办公的地方,年恢复学校更名为明月寺完全小学,年拆除下殿,在两边纵向各修建了三间教室,中间形成了一个操场;年又拆上殿修了一栋横屋,其中中间一大间为老师的办公室,两边各两间为教工寝室及厨房,这栋房屋最右边的山墙保留了原寺庙薄青砖斗墙。该校至年为中小学,年以后仍恢复成完全小学。年国家支持老区建设,宜昌地区行署专员刘克毅亲自审批了6万元,在学校对面偏东米开外修建了新的明月小学,原小学旧址由明月寺村集体开办过一段时间的石头厂,现已草木丛生,建筑痕迹难寻了。

位于何阳店村有余年历史的叫花子桥

年8月至年12月,笔者先后对明月寺两处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察,发现莲花柱础1个,钟鼓柱础2个,和尚墓碑2块,石香炉1个以及残存石柱多根等遗物;寺后原上山的一段表面光滑青石台阶路仍存;找到了原明月寺前大路上残存的有车辙印的铺路石若干块,这条大路是从洋溪长江边东岳庙,经叫花子桥、何阳店子、九根(坑)松、松滋张家畈到湖南澧县的大道,路面宽约2米,一半宽的路面铺有石板,以便路人和推独轮车行走,另一半碎石土路则以骡马通行为主。发现的石香炉底部阴刻文字为:“喜施信士刘必权、徐氏,施香炉一架,八千。明月寺永远供奉。乾隆四十八年()孟春月吉旦”。

明月寺石香炉底部文字

从以上史料、实物遗存和口口相传的资料推断:明月寺,原名“粤稽庙”,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始建于五峰山的紫金峰上,明万历四十年()迁建山下,改名为“明月寺”,至年完全拆除改建成学校,共存世约年。该寺庙是宜都、枝江、松滋、澧县等周边地区信教人士拜佛祈福的重要场所,历代香火均较为旺盛。

二、明月茶考据

唐朝李肇撰《唐·国史补》载:“卷下: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簝;”[3]这是目前查询到的最早记载峡州产明月茶的史料;后唐时期毛文锡撰《茶谱》也有相似记载:峡州“有小江园、明月簝、碧涧簝、茱萸簝之名。”这两个史料说明明月茶之名始于唐朝(~),是峡州茶区的四大名茶之一。查阅现代中国茶叶史权威著作年修订版《中国茶经》得知,唐、宋、明历代名茶均载有“明月茶,产地宜昌”[4]。

史上有关明月茶的记载,均与产地相关,说明“明月”是地名。如乾隆十四年()《长兴县志》卷三载:“顾渚山下有唐贡焙院,院侧有清风楼。绝壁峭立于大涧中流,乱石飞走,曰明月峡,茶生其间,尤为绝品。张文规诗:清风楼下草初出,明月峡中茶始生。”[5]这里的明月峡,位于唐朝湖州管辖的长兴县境内,是陆羽《茶经》:“浙西,以湖州上”,出好茶的地方。又如位于现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嘉陵江畔的明月峡,唐朝属利州管辖,唐代诗人李白在此写下千古绝唱《蜀道难》,如今该峡谷集水道、纤夫道、栈道、驿道、公路、铁路古今六道于一峡,被誉为“中国交通史博物馆”,但不以茶闻世。

年版《中国茶经》记载唐朝就有明月茶

唐朝峡州地区以明月命名的地方又在何处呢?据乾隆二十八年()《东湖县志》载:“陆羽尝品其水味居天下第四。*庭坚尝汲泉烹茶,称其冷熨人齿,有句云:巴人漫说蛤蟆培,试裹春芽来就煎。陆游诗云: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隔江稍东即明月峡,一名扇子峡,其山形洁白如月,又其上石窍亦如偃月形,故名。”东湖县即年改名的宜昌县,今为宜昌市夷陵区,县治在今宜昌市主城区,巴东峡即指今长江三峡。清朝王铭臣有《明月峡》诗:“峡自西陵始,山从明月高。”以上史料表明:在长江三峡西陵峡的东段,即下段,从现点*区平善坝村与夷陵区石牌村交界处扇子山下江边的蛤蟆泉,沿江往上到莲沱一段,因峡江两岸的山岩多呈银白色,宛如明月;并与青峰、江水相辉映,使整个江面好像镀上了一层朦胧的月光,因得名“明月峡”,又叫“灯影峡”。

民国二十五年()《宜昌县志初稿》载:“明月峡,在东湖县西二十里,天中记,茶生其间为绝品。”[6]在现宜昌市南津关以上的长江三峡西陵峡两岸,其土壤属陆羽在《茶经》中“上者(意:好茶)生烂石”的地貌,是历史上有名的茶区,应是李肇《唐·国史补》中峡州“明月茶”的准确出处,并与“茶圣”陆羽,品尽天下名泉后,誉之为“天下第四泉”的蛤蟆泉相映成趣。

以上史料说明:唐朝就有名的峡州明月茶原产于长江三峡西陵峡中的明月峡段,至今已有1年以上的历史;时至现代,西陵峡两岸仍然是湖北最著名的茶区之一。

三、宜都创制明月茶的经过

经查阅史料和现场调查得知,宜都明月寺及周边5公里范围内,历史上不出产茶叶。20世纪60年代,枝城区官垱公社明月大队为发展集体经济,先后在九根松和吴家垴等地开发荒山发展近百亩茶园,并办有一家小型茶叶加工厂,效益不佳。

年代,湖北各地纷纷恢复、创制名优茶,明月寺村邻近的松滋县麻水乡桠杈茶场,根据唐代诗人张籍《送枝江刘明府》“定访玉泉幽院宿,应过碧涧早茶时”,以及北宋乐史撰《太平环宇记》“荆州土产茶,松滋县出碧涧”的记载,恢复创制出历史名茶“碧涧茶”,一时效益大增[7]。明月茶场及村委会受到启发,以历史上有明月茶和本村的明月寺遗址为据,创制明月茶,但收效甚微。

年代初期,明月茶厂的创名优活动得到了宜都市农业部门的支持,连续几年派茶叶技术干部驻厂指导,提高茶园管理和名优茶加工制作水平,渐有起色。其中年,由时任市农牧业局特产股长的茶叶技术干部李绪品(~)设计制作的“碧涧明月茶”,采用单芽为原料,成品茶外形扁平似月牙,既有历史出处,又形如其名,一举获得湖北省茶叶学会举办的“陆羽”杯名茶评选金奖。

碧涧明月茶获奖证书

年代后期,当时的宜都市洋溪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以甜柚为主的柑桔产业。明月寺村因属“下者(意:下等品质)生*土”的土壤条件,茶叶自然品质不高,加上当地茶园种植不多,产量少,茶叶主导产业和品牌效应难以形成,村民发展茶叶的积极性不高,于是村委会就势放弃了茶产业的发展,并将原有的几十亩低效茶园也改种成了柑桔,宜都明月茶的创制和生产也就此止步。

四、结束语

宜都在唐朝便是著名的产茶区域,历史名茶如洪山茶、横碛白尖茶等在清末民国时期皆以做工精细、品质优良而闻名荆楚;于清朝晚期诞生于武陵山茶区的宜红茶,绝大多数经宜都集中转运,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成为精制加工中心,宜红茶一跃成为中国三大工夫红茶之一,享誉欧洲各国。宜都境内有梁山、宋山等道佛教圣地,更有明月寺、云台观等众多寺庙,其中位于五峰山紫金峰的粤稽庙由南朝梁武帝肇造,并于明万历年间迁建山下,改名明月寺。然唐朝峡州明月茶产于长江三峡西陵峡下段的明月峡两岸,是峡州茶区的四大名茶之一,与宜都五峰山当时名叫“粤稽庙”没有任何关联。宜都市明月寺村20世纪晚期创制形如明月的“碧涧明月茶”成功,但因茶园种植规模小、茶树立地条件不优、茶叶自然品质不高等原因,致使品牌效益不能发挥、种茶效益低下而放弃。

参考资料:

[1]荆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校勘,荆州府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6:卷之三·山川,89;卷之二十八·寺观,。

[2]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下)[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3]陈祖规、朱自振编。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M]。北京:农业出版社,:28、。

[4]陈宗懋、杨亚*主编。中国茶经——修订版[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5]吴觉农主编。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M]。北京:农业出版社,:。

[6]曹绪勇主编。宜红茶史料选辑[M],湖北宜昌: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39。

[7]陆启清主编。湖北名优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38~40。

该文原载《福建茶业》年10期。

.11.2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