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我国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行业经历了新世纪以来前所未有的困境,在国际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全球经济继续走弱,国内疫情影响严重,国内、外市场需求收缩趋势更加明显等叠加因素的影响下,行业经济运行受到较大冲击,生产、销售、效益各项指标降幅扩大。在负重前行的过程中,行业整体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不动摇,坚持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方向,全面推进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行业创新能力不断加强,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全面提升,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工业机器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综合集成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助力工厂实现数据化管理、数据化决策、数据化应用;积极探索绿色能源利用,广泛开展氢氨、电能燃烧技术应用研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进一步推广;头部企业拥抱资本和兼并重组的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行业从过去的粗放式发展逐步向规范化、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
年是经济复苏的一年,年中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一是防疫*策调整后各项*策效果的持续显现,将逐步推动经济彻底走出疫情的阴霾,带来总需求的改善与生产能力的修复;二是年扩大内需的切入点对改善社会心理预期和提振发展信心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多重因素支撑,年建筑陶瓷与卫生洁具行业有望温和回暖。同时,由于减碳、市场竞争和环保趋严等因素将长期存在,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市场洗牌,产业集中度也将进一步快速提升。面对新变化、新挑战,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企业需笃定信心、稳字当头,持续深化转型升级,坚持创新驱动协同发展,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产业发展韧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可控,努力推进行业平稳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一、年建筑陶瓷行业运行情况
1、建筑陶瓷行业发展情况概述
《中国瓷砖(瓦)产能调查报告》显示,全国陶瓷砖产能从年的.2亿平方米增长到年的.6亿平方米,增长率为1.91%,两年间全国建筑陶瓷生产线淘汰条,淘汰比例近10%。产能“逆增长”态势的背后说明了两个提速:一是过去两年间,行业的淘汰洗牌在加速,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二是设备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单线产能明显提升。根据协会调研掌握的情况,事实上有近25亿平方米产能的装备由于设备的老化、*策迭代等原因已无法正常满足现在*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下所提出的生产要求,因此全国陶瓷砖名义产能.6亿平方米,其中有效产能约亿平方米。
年,全国陶瓷砖产量为73.1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2.74%。陶瓷砖产量在年达峰后震荡下滑,产能的增加与产量的下降反映出陶瓷砖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加剧。在供给增加、需求缩减的双重影响下,陶瓷砖市场主要受价格驱动,国内市场消费,尤其是工程渠道面临消费降维的压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建筑陶瓷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家,较年,22家退出市场。规模以上建筑陶瓷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降低4.1%,利润总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2.69%,销售利润率为4.74%,比上年同期减少1.14%。期末应收账款净额.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91%,期末产成品库存.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31%。规模收缩、利润减薄、账款积压、库存增长的情况在行业企业中普遍存在。
2、建筑陶瓷主要产区运营情况
由于受疫情冲击、需求减弱、能源及原材料价格攀升、环保监管等因素影响程度不同,年,全国各大建陶产区的运营情况分化明显。
受能源成本创历史新高及房地产暴雷影响,年广东瓷砖开窑率创历史新低,生产线闲置率较高,全年开窑率平均不足40%,生产周期在8~9个月;四川受夏季高温缺电、重污染天气频发、环保整治等影响,全省中小企业较长时间停产,大中型企业也受到不小的减产影响;江西产销情况虽然在全国依然领先,但受市场影响,多家企业也遭遇了较长时间的停产,高安集中供气的改造对企业生产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全年平均开窑率也仅在70~75%,生产周期达到9~10个月。
年,福建、广西、辽宁、云南、贵州等产区实现产量不同程度的增长。受疫情影响较小且具有能源成本优势的辽宁产区表现尤其亮眼,辽宁法库经济开发区陶瓷产业园区创下产区企业开工率%、生产线在产率连续8个月超90%的好成绩。
3、建筑陶瓷产品结构
从产品结构上看,抛釉砖、瓷片、中板、仿古砖四类产品年产能最大,占比均超总产能的10%。其中,抛釉砖和中板也是近两年扩张幅度最大的品类,产能的高基数、高增长反映了市场对这两类产品的青睐,但几乎遍及所有产区的跟风投产也给行业带来了价格缩水、利润变薄的隐忧。
年各类瓷砖产品产能占比
除抛釉砖和中板的持续火爆外,岩/大/薄板、厚砖/地铺石/景观砖等产品近两年也实现了生产线和产能大幅增长。
与此同时,传统的瓷片、抛光砖、外墙砖、仿古砖等品类生产线及产能急剧萎缩。
4、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建筑陶瓷产业
据世界瓷砖论坛数据,在统计期内的年至年,中国陶瓷砖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一直以来,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瓷砖生产国、消费国、出口国,对稳定全球产业格局、保障全球市场供给、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平稳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年,全球瓷砖产业受到高气价、高通胀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国陶瓷砖产业在全球经贸往来中的“稳定器”作用更加凸显。
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近年来,我国陶瓷砖出口量连续下滑。年,我国共出口陶瓷砖5.81亿平方米,同比下降3.27%,受出口单价上涨的推动,陶瓷砖出口额达49.62亿美元,同比增长21.07%。出口总量的缩减一方面是由于多国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导致我国陶瓷砖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有所减弱,另一方面,中国陶企海外建厂也满足了部分国际市场的需求。
近年来,巴西、印度、土耳其等国的崛起也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冲击。年,中国产品出口单价为6.64美元/平方米,居中低位。中低价格产品的国际贸易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同时作为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的土耳其、巴西、墨西哥等国的出口单价均低于中国。在成本增长、市场缩小的双重压力下,提升产品附加值,向价值链高段攀升是我国陶瓷产品的转型方向。
5、新产品与新技术
年,建筑陶瓷类产品共申请发明专利项,申请数量同比增长12.11%,建筑陶瓷行业继续维持加速研发与持续创新的态势,同时受国家*策导向,技术研发朝着更绿色、更智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年度发明专利的关键词包括:“薄型化”、“耐磨”、“瓷砖胶”、“装配式”、“智能化”、“固废利用”。
建筑陶瓷产品专利中,结构性能研发方面,耐磨性能相关专利申请数大幅增长,反映出行业在耐磨性能的提升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研究。功能方向的研究较为发散,防滑、抗菌、防潮、环保等安全健康相关的功能仍然受到研究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