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初,国家四部委发文公示了土地出让金等四项收入划转税务通知。至此,主导中国经济发展二十多年的土地财政体系终于可以胜利宣告结束,而筹备多年的新经济发展体系即将启动。笔者研读文件后也发文分析,指出土地财政已经终结,智慧城市运营将成为中国经济下一个风口。这篇文章也引起了读者的兴趣以及大量的质疑。当然,在众多回复与讨论中大家对土地财政的结束结论一般没有异议,主要的分歧集中于两点,其一是,什么是智慧城市运用收入?都包括了什么内容?以及未来会不会增加都市生活成本(后地产经济时代,地产经济导致的城市生活成本居高顽疾是否会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其二就是,未来智慧城市运营的规模(利润空间)有多大?是否与房地产业在目前地产经济体系中一样的位置(垄断特性与核心作用是否得以延续等)?以及未来智慧城市运营模式(机会空间)都会有哪些?归根结底就是对智慧城市运营收入为什么可以成为替代土地出让金这样重要的抓手,成为引领后土地财政时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这个逻辑的质疑。尤其近期,随着月初滴滴境外上市意外受阻。让我们不得不对未来智慧城市运营项目的模式、收益等根本问题慎重审视。
是的,滴滴就是一个典型的智慧城市运营项目,因为抛开技术层面的问题,滴滴其商务本质就是对城市路政资源的运营。所谓智慧城市,即把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各个层面,实现城市精细化和动态管理,并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滴滴提供的服务实质上就是城市路政资源的精细化动态管理。而牵扯到管理与服务,因为管理城市需要投入管理成本、提供差异化服务需要收取服务费用,当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投入而提升收入后就产生了稳定的收益,这也就让智慧城市的运营有了基础。这其中可以有智慧城市基建投入,比如智慧消防、智慧安防、智慧环保等等,也有智慧城市市政管理投入,比如智慧水务、城市智慧电网、城市智慧燃气等等,以及城市单位综合运营,包括智慧社区、智慧大厦以及智慧家庭。而当这方方面面的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落到实处后,接下来就少不得各类服务的包装与推广。而这是这些城市区域内的智能化服务,将彻底改造每一个城市居民的生活。进而启动我国新经济体系继续发展。
比如滴滴。不可否认的是其用短短数年时间真正解决了一直困扰城市发展的“打车难”问题,而随着其业务的拓展,的确也支撑起一个庞大的行业群体并带来巨大的盈利空间以及为城市路政资源变现带来机遇。而这其实只是个开始,按照滴滴的发展脉络,城市充电站、城市停车位等“出行”配套设施其实都有着充分的运营空间,在解决“停车难”、“充电难”等社会顽疾同时会出现更大的获利机会。只是滴滴在将战略聚焦于“出行”之时,刻意漠视了“路政”资源的公共属性。导致项目整体思路的跑偏。而在智慧城市项目中,因为需要大量的使用“公共资源”,所以其目前遭受的困难足矣为整个行业所戒。我们可以清醒的认识到,过去二十年高速发展的地产经济除了给我们留下一个不怎么均衡的经济版图和一批人民富豪外,还有的就是大量的城市基建。这些硬件在相对少量的技术投入后即可以通过运营获得收益并为城市居民带来各种“获得感”的服务。比如基于城市消防提供的智慧消防服务让我们有可能随时掌握身处环境的安全等级,让我们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获得安全报警。比如基于城市安防提供的人员密度趋势预报,从而减少我们出行时遇到的拥堵烦恼等等。
当然,既然要替代房地产行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引擎,除了行业自身的重要性外,一定要有足够的体量。否则带动不了周边产业的发展也无法成为聚集机会的“风口”。这次滴滴在海外上市的估值是三千亿美元。而在未来,即使滴滴独享我国“路政”资源运营份额的情况下,也只能占到整个智慧城市运营市场的不足百分之十。而另一组数据是,仅作为智慧城市安全基石的国内城市智慧消防运营,年市场空间也有1.3万亿元。智慧城市运营除了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有“获得感”的服务外,足矣让地方政府有了一笔持续而稳定的长期收入。而对城市居民来说,这些在财政补贴下的固定家庭支出的增加和现阶段的通讯费、物业费一样并不构成压力。比如,在现阶段某二线城市已经推广的家庭燃气安全项目推广当中,与客户初次沟通的成单率就有六成,这在其他行业的电话营销中是无法想象的成绩。但这样项目实施的实际效果却是非常明显的,某四线县级市在实施了区域智慧消防后,火灾发生率从月均四起直接降为零(实施后两年无火灾)。这直接挽救了当地支柱产业的生存,保障了产业的继续发展。而前段时间十堰市的燃气爆炸事件中,但凡有一项智慧消防设施安装到位都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除了直接为城市居民提供消防、安保、水电、煤气等服务,以期在城市基建补助下直接获益外。利用互联网思维,我们还可以看到依托智慧城市运营而衍生出的大量增值服务项目,以及通过运营获得的城市大数据收益。这些服务通过金融、保险、能源、交通等城市服务项,为城市居民提供者各类“便利”。并利用精细化运营推动城市各个产业加速发展。当智慧城市运营收入替代房地产成为地方政府主要财政来源后,如同当年的土地出让金刺激房地产经济轰然启动一样,围绕智慧城市运营的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新经济体系也将成型。而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拥有足够基建资源的各地地方政府有意愿也有能力依托现有的城市基建来发各种智慧城市应用场景。这也许又是一场“诸侯争霸”,但和二十年前启动的房地产经济不一样的是,以智慧城市运营为引擎的经济体系更重视质量、更重视持续、更重视居民“获得感”。所以可以预测的是,未来我国智慧城市运营更多的是区块化,带有明确地方特色。也是竞争更加激烈的。
所以目前来看,为了在智慧城市运营方面更快速地获得成果,地方政府的确是更加偏向于基于自身实际需求寻求专业技术公司合作的。除非像滴滴一样试图将公众资源打包私买,各地方政府对合作方的都比较宽容。对各种新兴技术应用、运营模式创新的兴趣都很高。并且因为城市资源的产权唯一性,智慧城市运营天生就具有垄断特性。而垄断是所有企业经营的最终追求目标,是风口中最吸引人的部分。目前,很多系统集成商、软件厂商、硬件厂商都在尝试介入这个市场。中国已是全世界智慧城市实施覆盖区域与应用深度都居首位的国家,并且随着本轮土地财税政策出台,智慧城市运营的重要性又要进一步凸显。当然,因为目前整个市场刚刚启动,对智慧城市运营平台的构建与运营方略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主流认识。在实际应用当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在新兴技术的支持下,精细化、动态化管理的城市能给城市居民带来的,将是更加舒适的生活体验与更低成本生活门槛。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总之,随着四部委通知引导地方政府工作重点的转移,各类智慧城市平台的出现与成长已是不可逆的大势所趋。滴滴的成功成功于准确把握了“出行难”这个城市老大难问题。滴滴的失败失败于对城市公众资源的侵占。作为天生的垄断行业,智慧城市运营需要去探索的地方有很多。但相信滴滴的成败会给后来人带来很多有益的警示。城市中还有很多看似无解的难题需要智慧城市运营去解决。我相信而随着这些难题的一一解决,城市居民“获得感”的逐步提升。每个城市都将凝聚新的竞争优势。争取新的发展机遇。而启动这一切,推动其发展的智慧城市运营,将会完美替代房地产行业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