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张兆安,年1月出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区县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民建中央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第十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自年以来,他参与主编或主持了连续18年的《上海经济年鉴》。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三农”问题等。
晨报首席记者牛强
旧改,既与城市发展相关,更与人民福祉相连。它不仅切实改善了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让更多老百姓实现了“安居梦”;同时,它也让旧里的“洼地”变身城市更新的“高地”。目前,上海正加速推进城市更新的各项工作。
为何要加快旧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旧住房更新改造?成片旧改工作收尾后,接下来的零星旧改该怎么做?城市更新过程中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就此,新闻晨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张兆安研究员。
新闻晨报:在您看来,加快旧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旧住房更新改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张兆安:在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中,由于历史欠债等因素,一些旧住房、旧区、以及城中村等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到所涉及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而且也影响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整体形象。
因此,加快旧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旧住房更新改造,不仅可以尽快地解决民生问题,也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体现,而且在这些民生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也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这么些年来,上海始终把这项民生工作与城市建设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当前,可以成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抓手。
新闻晨报:在您看来,旧区改造与经济、城市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
张兆安:旧改是一个投资的过程,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它对我们扩大内需市场、带动投资、带动消费都有促进作用。旧改还可以带动消费,旧改工作结束后肯定会引出一些新的消费,例如居民的家具、家用电器都会更新。
对于城市来说,通过旧改,可以提升整个城市的国际化形象。与此同时,旧改对于城市安全也有好处。旧区存在着很多的不安全因素,比如说设施老化、消防安全等,它不仅威胁到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发展。
新闻晨报:在旧区改造的过程中,必不可免地会出现一些难啃的“骨头”。您觉得上海目前旧区改造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困难?还有哪些痛点有待解决?
张兆安:应该说,在旧区改造中,确实也可能存在着一些困难或痛点,当然,不同旧区的困难不尽一致,但还是具有一些共性的痛点。
例如,改造的标准,既要满足旧区的功能需要,又要满足居民的需要,包括怎么安排好配套设施建设等。还有,改造资金是否存在困难,如何去平衡;技术标准怎么确定,如何去统一;如何充分考虑百姓的意见,提高百姓的获得感、满意度等。
新闻晨报:您认为在旧区改造的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张兆安:旧区改造工作千头万绪,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还是在于要做实、做好改造方案。
在改造方案中,要充分协调好各方核心利益与不同诉求,使得各方在旧改过程中能够实现多赢局面。在改造方案制定前,要充分听取百姓意见,与百姓充分讨论和协商,让百姓能够放心、安心。在改造方案中,要着力于解决旧区存在的一些痛点问题,如房屋结构老化、绿化面积不足、停车位不够、未配备电梯、卫生设施、楼道油烟味,以及安全隐患等,通过改造让百姓感到居住环境和条件的改善。
新闻晨报:旧区改造工作事关百姓民生,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相关居民的沟通解释工作?让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张兆安:旧区改造工作事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事无巨细都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在改造工作推进中,不仅要与老百姓多沟通、多协商,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而且也要做好一些解释工作,让老百姓能够清楚地了解旧区改造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时候,还可以组织老百姓去参观一些已经成功旧改的小区,让百姓能够切身地感受旧改带来的实惠,从而更加地支持旧改。
新闻晨报:对于目前大家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