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自媒体
来源:泽平宏观
文:任泽平团队
特别鸣谢:华炎雪、梁颖对本文的数据收集亦有贡献
事件
年一季度GDP同比增18.3%;
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14.1%,1-2月增35.1%;
1-3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25.6%,前值35.0%;
1-3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25.6%,前值38.3%;
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34.2%,1-2月增33.8%;
3月出口(以美元计)同比30.6%,前值60.6%;进口(以美元计)同比38.1%,前值22.2%;
3月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2.3%,前值13.3%;3月M2同比增长9.4%,前值为10.1%;
3月CPI同比0.4%,前值-0.2%;3月PPI同比4.4%,前值1.7%。
正文
一、核心观点:拿掉猪以后都是通胀
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关键词是全球经济复苏共振、通胀预期、流动性拐点和市场风格切换。逻辑一脉相承。
一季度GDP增长18.3%,两年平均同比增长5.0%,较年四季度下滑1.5个百分点;季调环比增长0.6%,较年四季度下滑2.6个百分点,动能放缓。
同时,PPI同比飙升至4.4%,比上月加快2.7个百分点,大宗商品价格大涨,“拿掉猪以后都是通胀”。
这符合我们此前的判断:年一季度前后是经济顶,随后回归潜在增长率,增速前高后低。中国经济周期正从复苏转入过热和滞胀,通胀预期抬升,结构性资产价格泡沫化,我们可能正站在广义流动性的周期性拐点上。
1、拿掉猪以后都是通胀
近年中国经济的通胀周期和猪周期错位。年中国经济周期处在衰退期,但CPI大涨,主因是猪价大涨,当时我提出“拿掉猪以后都是通缩”“你看到的是假通胀”“不能因为一头猪牺牲整个国民经济”“猪也阻挡不了降息”。
年则恰恰是“拿掉猪以后都是通胀”,除了猪价在跌,其他都在涨,原油、钢铁、铜、化工品等价格都在涨。出现了3月CPI同比仅0.4%,PPI同比则高达4.4%,一个“通缩”、一个通胀的奇特现象。
建议适当调整CPI权重,降低食品比重,提高居住类比重,以更体现居民实际感受到的通货膨胀。
2、大宗商品大涨增加国内输入型通胀压力
疫情发生以来,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共振、美元流动性泛滥、供需缺口拉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自去年底迅速上涨,原油、化工、黑色和有色金属涨价尤其明显。
大宗商品兼具金融和商品两种属性,这轮上涨的主要驱动力是:美元流动性泛滥,拜登推出3万亿美元基建刺激计划,绝大部分要通过超发货币;全球经济复苏共振,随着疫苗加快接种,美欧日经济加快复苏;“碳达峰”目标带来的钢铁减产预期,助推黑色金属涨价。
美国强财政刺激下,大宗商品涨价,国债收益率上行,资金回流,一些新兴经济体被迫加息,无疑是对仍处在疫情中的新兴经济体雪上加霜。年全球经济复苏大概率出现分化。
3、我们可能正站在广义流动性的周期拐点上,不急转弯
近期,多场公共政策部门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