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简介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山东经济韧性足在哪这2万字带您权威解读深
TUhjnbcbe - 2025/2/8 20:05:00
治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s://m.39.net/disease/a_r9txo5y.html

4月27日-5月7日,大众日报推出“经济深观察——聚焦一季度经济运行”系列报道,从基本面、工业农业发展、重大项目投资、外贸企业发展、消费经济复苏、高技术产业创新、就业创业市场等不同角度和方面,对山东一季度经济情况和当前经济发展进行深度解读剖析。

文章指出,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山东经济运行表现出了较强的坚韧性、稳定性和抗风险、抗冲击能力,长期向好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

针对疫情,山东省委、省政府超前研判,直击疫情影响堵点难点痛点,出台了一大批对路管用的政策措施。这其中,有针对项目建设和企业复工复产推出的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52条、加快企业项目全面复工达产12条;有针对提升市场主体信心出台的支持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20条、服务业有序开业复工13条;有针对稳就业出台的应对疫情稳就业24条;有针对稳外贸稳外资出台的支持外贸外资企业32条……

●工业方面,山东一方面应对挑战,全力稳住工业基本盘,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千方百计抢抓机遇,增强化危为机的能力。

●农业方面,针对农产品销售问题,疫情期间山东开发了农业商务网、畜牧产销对接服务平台等,帮助产销双方及时有效对接。随着疫情形势变化,这些网络平台也将由“战时”应急状态转向常态化服务。下一步,我省相关部门将突出完善平台的实用性和便捷性,着力吸引更多生产者、服务者、消费者使用平台,不断加大农产品产销力度。

●提振消费方面,我省多地都加入了消费券发放行列,刺激消费成效初显。省财政将整合设立5亿元的“居民消费奖励资金”,支持各市县发放消费券,扩大零售、餐饮、文旅、健身、家政等疫情影响较大行业消费,并重点向特殊困难群体倾斜。

……

疫情冲击下山东经济展现韧性

本报记者赵小菊王建代玲玲

疫情的冲击直观显现在了我省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上:一季度GDP下降5.8%,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下滑。但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山东经济运行表现出了较强的坚韧性、稳定性和抗风险、抗冲击能力,长期向好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

逐步回暖

3月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改善

“从月度数据的动态变化看,疫情影响更多反映在2月份,进入3月以来,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改善,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不断巩固拓展,基础工业平稳增长,防疫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基础民生保障有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省统计局副局长陆万明分析。

“这显示出我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举措卓有成效,受疫情冲击增速出现回落是正常的,3月份经济复苏回暖的明显态势可以使我们坚定信心,山东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侯风云表示。

回暖,是进入3月份后的关键词:3月当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由负转正,增长1.7%,比1-2月回升12.3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由2月份的下降15.8%转为增长3.1%;投资实现正增长,增速为2.0%;外贸明显好转,实现进出口.3亿元,增长4.2%;出口大幅反弹,增长8.1%。钢铁、农副食品加工、化工等传统优势行业强势复苏,3月份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9、6.3和4.5个百分点,成为工业回暖的重要支撑。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服务逆势上扬,邮政、快递业务量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

“特殊时期,分析趋势要比直观数据更重要,3月份经济回暖向上的态势显著增强,得益于多重因素的支撑。”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融资政策研究所所长迟泓表示,首先是及时有效控制了疫情,虽然短期冲击力大,但是经济秩序的较快恢复是稳定增长的最大保障;再者,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省内复工复产、保障民生的政策及时精准,有效降低了疫情冲击带来的损失,稳定了市场信心。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省委、省政府超前研判,直击疫情影响堵点难点痛点,出台了一大批对路管用的政策措施。这其中,有针对项目建设和企业复工复产推出的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52条、加快企业项目全面复工达产12条;有针对提升市场主体信心出台的支持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20条、服务业有序开业复工13条;有针对稳就业出台的应对疫情稳就业24条;有针对稳外贸稳外资出台的支持外贸外资企业32条

“黄金政策”释放了“黄金效应”。截至目前,个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续建项目复工率达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全部复产,达产率达到%以上;阶段性减免社保费为企业减免费用.4亿元,稳定了社会预期,提振了市场信心。

此外,迟泓认为,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链条协调能力和产能供给能力较强,在抗击疫情期间展示了较强的韧性和造血恢复能力。

不乏亮色

“四新”经济逆势增长

一季度,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扩投资效应逐步显现。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1%,降幅比1-2月收窄7.8个百分点,3月份投资实现正增长,增速为2.0%。“四新”经济投资增长6.4%,同比回升13.9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3.7%,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强,增速分别为10.4%和45.5%。

与之相应,线上、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四新”经济逆势增长。3月份,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9%,以服务器、智能电视、半导体分立器件等为代表的高端智能产品产能迅速提升,加速了产业向高端迈进。线上消费、云服务成为新消费热点和服务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4.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0%,同比提高5.4个百分点。“宅经济”发展迅猛,外卖送餐收入大幅增长39.7%。

“‘四新’投资加快增长,充分发挥了投资在‘四新’经济成长阶段的第一推动力和乘数作用。”省委党校新动能研究院副院长刘跃奎分析,“四新”经济能逆势增长,受益于新的生产需求叠加新的消费需求强力拉动,以及中央和省出台支持“四新”经济发展的政策释放的红利,体现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成果。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关兆泉表示,山东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线上、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四新”经济逆势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冲疫情带来的损失。同时,疫情对全球经济结构和布局影响重大,产业链重构和布局调整将对山东加快动能转换和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带来新的机遇。

我省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一季度全省亿元以上施工项目个,增长45.8%;完成投资占全部施工项目的比重为87.0%,对投资的支撑作用十分强劲。

这一态势源自一个关键词——提早谋划。疫情之前,我省就按照“四个一批”的方法抓项目,“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优质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去年四季度以来超前谋划储备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梯次推进、滚动实施,有效发挥了投资关键作用。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全面加速,迅速形成实物工作量,具有强劲的支撑作用”。关兆泉表示。

疫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及早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成立省委经济运行应急保障指挥部,印发《关于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分析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和投资进度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全省企业和项目建设复工复产的若干措施》,在保障返岗务工人员通畅出行、开展点对点定制化运输、加强原材料供应保障、强化上门对接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全力推进项目建设。2月12日、19日,省委、省政府先后举行全省重点项目推进会、重点外商投资项目推进会,按下重大项目建设“加速键”。

坚定信心

山东经济运行将逐步回稳

谈及下一阶段经济走势,关兆泉介绍,当前疫情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对经济循环的扰动和影响持续加深,对全省经济的短期冲击集中突出,常态化影响逐步显现。特别是境外疫情加剧,省内供需两端同步承压,内外影响碰头叠加,必须做好常态化应对的充分准备。

困难也是机遇。“受疫情冲击增速出现回落是短期的、暂时的。”关兆泉分析认为,山东经济发展的大势没有改变,实现平稳健康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在加快集聚。

从先行指标看,3月份工业用电由上月下降15.8%转为增长3.1%;物流运输快速恢复常态,铁路发货量保持快速增长,公路、水路货运量由负转正。预示着生产秩序逐步恢复常态,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从投资支撑看,大项目个数明显增多,一季度亿元以上和10亿元以上投资项目个数分别增长45.8%和39.4%,百亿元以上项目同比增加20个。

从政策效果看,前期中央和省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帮扶企业渡过难关、推进企业复工复产、优化营商环境等,将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对经济稳中求进、企稳向好的心理预期,有力助推经济尽快步入正常轨道,延续3月份以来运行改善、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

此外,省委组织开展“重点工作攻坚年”,全力推进九大改革攻坚行动,进一步凝聚起全省上下同心协力、攻坚克难的浓厚氛围,形成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

“综合各方面情况判断,如无新的突发重大因素影响,二季度全省经济运行将逐步回稳,上半年形成企稳回暖势头,下半年呈现稳定向好发展态势。”关兆泉表示。

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杨珍教授同意上述判断。她认为,越是在困难面前,我们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山东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

“尽管受到疫情的冲击,但山东产业体系完备、发展基础稳固,山东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山东经济发展有着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杨珍表示,现在,关键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化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化危为机,攻守兼备迎挑战

-04-28

本报记者付玉婷陈晓婉王建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已通过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直观反映出来。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山东,不可避免地将面临更多挑战。

但也应看到,重大挑战往往伴随重大机遇。疫情发生以来,山东经济展现的强大韧性有目共睹,只要直面挑战、坚定信心,在改革进取中厚植化危为机的有利条件,就一定能够取得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经济复苏仍存制约因素——

科学研判,精准施策

准确识变是科学应变之始。一季度,山东经济回暖企稳态势明显,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科学研判、精准谋划,着眼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堵点、难点、痛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疏解措施。对疫情的持续影响,我省有着清醒认识,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关兆泉明确表示:“境外疫情加剧,省内供需两端同步承压,内外影响碰头叠加,必须做好常态化应对的充分准备。”

作为制造业大省,目前山东制造业承压明显,且较长的产业链条使这种承压相对于服务业而言是多层次的。“以化工原料为例,我们还能撑四个月左右。”日前,记者采访泰山玻璃纤维邹城有限公司时被告知,若疫情全球蔓延超出预期并呈现长期变化,企业恐将面临“无米下炊”。这是很多制造业企业的焦虑所在:疫情蔓延已带来限流禁运,而海外疫情国家产业链、价值链的“停摆”尚未演化至最高峰。

“后续,一些企业的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可能需要寻求国产替代,面临成本上升;有的无法国产替代,可能重回停工。”省工业经济联合会秘书长张祥结合近期对我省部分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调研作出上述分析。

伴随生产经营秩序逐步恢复,消费端拉动不足的问题也在凸显。从外需看,一季度,一些企业已出现出口订单推迟、取消、违约情况。在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军看来,外向度高的企业要着眼国际市场进一步恶化作最充分的准备。从内需看,市场消费逐渐回暖,但一方面,一些消费类型的不可逆性使得企业前期遭受的损失难以通过后续恢复弥补回来;另一方面,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推高产品价格,但人们对价格的敏感性也在提升。“无论生产端还是消费端,企业都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王军指出。

企业广泛关联就业与民生,其困境直接影响整个经济社会活力的恢复。疫情发生初期,我省就高度重视企业减负稳岗这一关键点,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复工复产,并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20条、应对疫情稳就业24条、支持外贸外资企业32条等纾困措施。目前,各地各部门一方面推进前期政策红利尽快转化为企业红利,另一方面还在进一步细化政策举措。

“前期一系列措施已在稳预期、提信心方面取得很好效果,下一步要密切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经济韧性足在哪这2万字带您权威解读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