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重大举措,其本质是通过市场基础规则的制定、市场基础设施的更新迭代来促进市场要素的更高效、更公正、更充分地开放。本文通过考察市场要素、市场规则、市场实施中最核心的四个维度,即劳动力政策、土地政策、财税政策及基建政策,考察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主要举措,以及这些举措催生出的建筑业发展机会。通过考察,本文认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将催生出建筑业四大发展机会:劳动力要素的更高水平的流动催生新型城镇化建设机会、土地要素的进一步市场化运作催生集体土地入市建设机会、高标准市场实施建设催生建筑业建筑模式升级机会、基建政策加码催生基建建设机会。
纵观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的出台呈现出“前紧后松”的阶段性特征,自年提出至年期间,每隔10年在高层会议中提出;而年后政策出台的频次开始提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逐步提升。
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全国统一大市场内涵
从历次政策的阐述来看,全国统一大市场是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市场。其背后的蕴含着三个基本概念,即市场要素、市场规则、市场实施。市场实施是“路”,市场规则是“通行证”,市场要素是“持有通行证过路”的“人”。“路”的质地、“通行证”的有效性和制约性,是“底座”,支撑市场要素的高效、公正、公开流动,形成一个铁三角。
其中,市场实施包括流通网络、信息交互渠道、市场交易平台等基础实施,而这些基础实施伴随技术的迭代,将逐步进行迭代创新,即《意见》中要求的“高标准“市场实施建设。
市场规则包括产权、市场准入、竞争、信用、市场监管等基本制度,是规范市场交易、降低交易成本的最核心制度。
市场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技术与数据、金融、能源与生态等方面,是市场交易直接参与主体和生产资料。
历次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
提出的背景及主要措施回溯
政策背景回溯
本文将历次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的提出分为四个阶段,并发现每个阶段提出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都有类似的宏观背景:
经济下行:阶段一正处于年–年经济危机阶段;阶段二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并叠加非典疫情;阶段三进入新常态;阶段四经历中美贸易战。
内需不振:从图2中可以看,每一个阶段社会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都呈现下滑趋势。
主要措施回溯劳动力政策:以释放劳动力流动性为主轴,以户籍改革为抓手,历经打破城乡二元人口流动限制、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除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外落户限制三大阶段,基本上实现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土地政策:土地政策逐步走向市场化。一是城市国有土地跨省市占补政策逐步放开,进行市场化定价和运作;二是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逐步落地。
财税政策:财税政策有三条主线,一是以合理分配央地财权为主线,经历分税制改革、合理规范地方债务管理等阶段;二是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主线,主要包括新增环保税、统一内外税制等;三是减负,主要包括营改增、取消农业税等,释放市场需求。
基建政策:在历次提出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前后都伴随着支持基建发展的相关政策的出台。而从历次基建政策内容看,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基建融资逐步走向市场化和多元化,即从以政府为主,走向政府、社融、自筹等相结合的方式;二是基建领域指向性较强,如前三个阶段基建领域主要集中在交通领域;三是基建建造模式逐步升级,从传统建造模式走向数字化、装配式。
新一轮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
提出的背景及主要措施
在疫情、经济下行压力以及以中美摩擦和俄乌战争为主要事件的不稳定国际环境的冲击下,我国经济形势呈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此时《意见》的出台旨在通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为提振经济的重要抓手之一。
《意见》在劳动力、土地、财税、基建等方面,指明了主要发展方向和措施:
建筑业发展机会
机会1:劳动力要素的更高水平的流动催生新型城镇化建设机会
“孔雀东南飞”形象地概括了中国人口迁移的历程(胡焕庸线),但在人口红利消失的背景下,我们认为未来“孔雀”争夺的方向从“西北飞东南”转变为“已在东南的孔雀最终将落在哪些梧桐树”?我们认为这些梧桐树主要会集中在有足够财力、能够为“孔雀”提供优质就业、居住、生活条件的城市群以及具有竞争力的核心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