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三峡地理》采访组一行抵达五峰湾潭最边缘的村寨——茶园古村落。
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雨终于歇下了脚步,只有一团团白雾在空中飘逸,时聚时散,忽高忽低,在绿水青山间点缀了几分洁白,与土家吊脚楼木屋一起形成妙曼的水墨画。
茶园村的偏远,让它远离了岁月的蹉跎,使得茶园村保留了传统土家山寨及吊脚楼的古老模样。
想要触摸五峰历史的根须,茶园村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里的符号与遗存,总在这片大山里讲述着过去的历史:茶园村曾被土司衙署管理长达多年,能将村史上溯至年前,山寨中的吊脚楼群落就是最好的证明。
青山环绕,白云为伴,土家吊脚楼点缀其中,就是梦里老家。
这棵多年树龄的茶树,是茶园村的图腾。
甘于寂寞
拒绝成为网红景点
茶园村一组海拔米,上连恩施鹤峰县、下接宜昌宜都市,是古时骡马古道往来客商必经之地。自年起,这里的村子被纳入“全国第四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村里栋传统古村落建筑列入了国家级保护对象。
古村落纳入了保护,让吊脚楼群落保留了原样,留住了土家乡愁,留住了木屋的遗存,复活了吊脚楼的镜头美感。
大学生村官张郴介绍,随着网络传播速度加快,许多古村落都随着短视频的兴起而名扬全国,于是很多人也想让茶园村变成网红景点,但是都会被当地叫停,“甘于寂寞”才是它的价值观。在当地负责木楼修复与保护施工的龙西洋坦言,吊脚楼以及古村落的保护也要讲究生态,如今一组的古村落保护进展稳健,青石板铺底、水泥粘连,宽约三尺的复古石板路正在延伸到木楼的每一个角落,“目前长约1公里的石板步行道路将15户土家吊脚楼连成了一个群落与整体,土家山寨的人开始了脚不沾泥地的出行。”
这里的15户木板屋保存相对完好,吊脚楼的木板和老瓦因阳光与湿气的打磨大多呈黑色,哪怕是新增添的瓦片也黑得发亮,保证了建筑符号的完整统一。
层叠的梯田,顺着山势错落有致的片片茶园,一栋栋木制的吊脚楼由青石板路串联成片。绿色的是茶园,黑色的是吊脚楼,白色的是缭绕的云雾,与村落背后的山峰相映成趣,无人机升空鸟瞰,就是一幅云雾绕茶园、村落如仙境的美丽画面。
走近吊脚楼,年过耄耋的龙照汉在木质走廊上凭栏远眺,任由白云抚摸,环顾着四周很是惬意;杨方平木楼前,他的爱人正陪着孙女在堂屋的门内写着作业,场面很是温馨;在张姓村民木楼内,因为下雨无法干农活,3个土家汉子及一个土家女在堂屋正门口酣战着“上大人”花牌,旁边还有4个人观战;杨元清与杨涛的木质吊脚阁楼正在修缮,木匠的刨花撒满地板,一盆柴火正冒着浓烟,烟熏着木屋……
远离人匆匆、脚步也匆匆的节奏,或许才是土家人想要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这里充满了悠闲,仿佛与外界忙碌的世界格格不入,村民的生活平淡而闲适,时间在这里的流速似乎变慢了,记者的脚步也不由得放轻,唯恐打破了古村落的宁静。
头顶云雾、脚踩青石,进出木楼、穿梭茶园,嘴嚼腊肉、细品老烧,在茶园村这个古老的村落,成为了群山中令人向往的“梦里老家”。
保持特色
原滋原味风霜不改
茶园村的土家吊脚楼经历了百年风雨的冲刷,千年风格建造一直沿袭了下来,时代在变化、木板在更换,模样却在永久传承,户的木楼至今仍稳稳地矗立在茶园的大山中,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也正是当初建造时巧手木匠们精巧的设计和建筑工艺,才使得这些吊脚楼在百年之后依旧能够得到保存。
该村一组组长陈吉申介绍,土家吊脚楼之所以被称之为“吊脚”,是因为它独特的建筑方式,木楼的正屋一般建在实地上,而厢房的一边与正房连在一起,厢房的三边皆悬空,靠房柱支撑,四根大木桩一般沿着山坡走向搭建成木架,使厢房与在地面上正屋保持平齐的高度。吊脚木柱上搭上横木,最后镶上木板。这种结构将吊脚楼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放置农具杂物或饲养牲畜等,同时吊脚楼与正房平行的外围则打造木栏杆,用以乘凉、看风景、晾晒衣物等。
看到3面环绕吊脚楼的木制围栏,让人不由得想起土家未婚男女,在围栏上用双手卷成喇叭状喊话交流、对唱山歌的场景。负责古村落修复的龙西洋介绍,这种吊脚设计是土家族民族的智慧结晶,茶园村处于山地之中,地势不平,难以找到足够大的平地,吊脚楼的特殊构造则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吊脚结构使得厢房高悬地面,在增加使用面积的同时,能够通风干燥、防蛇防虫。
茶园村地势较高,以前交通不便,石料难以运抵,但是当地背靠山林木材资源丰富,所以吊脚楼的建造大多就地取材。龙西洋说:“我们这里杉树和松树多,但是松木太软了,而且容易长虫,所以我们一般都用杉木,比较结实耐用、尤其是防腐,于是杉木成了土家木楼的主要建材。”
今年81岁龙照汉的家便是一栋12间房的老吊脚楼,这是他的嗲嗲(爷爷)建的,12间房以典型的巨字型(当地人称“撮箕口”)排列,建筑精雕细琢很是考究,工艺颇为精湛,是土家风格浓郁的古建筑之一。如今龙照汉一家5代、9个人居住在这木楼里,他的儿子龙泽海将堂屋以外的所有房间都铺上了木板地楼,地楼的主要功能就是防潮。“土家的木楼除吊脚外,一般只有一层高,既能防风、又能保证冬暖夏凉。”龙照汉感慨万千,“81年了,我从出生开始就住在这栋房子里,从我记事起这座木楼,已经经历了6代人。”
吊脚楼的上端无一例外都有户外木制走廊,晾晒衣物、粮食和天麻,在走廊上看风景能将三方尽收眼底。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土家的木板屋建造时并不因陋就简,反而做工精细、雕梁画栋,每一处都体现精致。土家人并非家家户户都有吊脚楼,家境殷实的才有实力建吊脚楼,而在茶园村的吊脚楼还有一个特点,单独居住的并不多,一般是2户以上群居,所以会形成一个又一个吊脚楼群。
土家山寨
改变朝向是大禁忌
五峰文化馆副馆长、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覃远歆介绍,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叫“饶间”,一般用于起居或饮食。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做火炕,后为卧室。所有房间都用木板铺设了地板,叫做地楼,既能防潮,又冬暖夏凉。
吊脚楼一般有一间正屋和两间厢房,如果正屋与厢房布局不在一条直线上,就叫做双拐吊;一正屋一厢房,正屋与厢房呈九十度角,形成一个“7”字拐,就叫做单拐吊;正屋与厢房布局在同一水平线上,则称为平角吊。
正房用于招待客人、休息、用餐;而厢房为厨房、火垅、卧房,四周墙体大多为木板,立木为柱,连柱架梁,屋顶用瓦片覆盖。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以前的土司很霸道,说是‘只许买马,不许盖瓦’,所以那个时候都只能用杉树皮盖顶,后来才改为用瓦盖。”
为什么不能盖瓦呢?盖瓦是大户富家的象征。也有“黄土盖屋、子孙享福”一说,土司不愿意普通人家超越自己,而限制普通村民盖瓦。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并配置木制的栏杆。木制走廊在东、南、西三面环屋,因为多用来晾晒衣物和粮食,也被当地人称之为“晒楼”。富足人家会修起高翘的屋檐,翘角屋顶与亭台楼阁相近,铺设青石台阶,在屋外走廊的杆柱上雕刻“金瓜”雕饰,造成一种空中楼阁的诗画意境。
杨元清、杨涛居住的亭台式阁楼就是大户的象征。记者到达杨家时,他们正在请木匠对腐烂、虫蛀、破旧的木制部分进行修缮。在修缮的阁楼下用盆燃起了一堆火,这个火燃得是有讲究的,持续的降雨,对木楼来说是一次大考,木楼不怕干、但怕淹,潮湿的天气最容易造成木板腐烂,于是烟熏火燎后的木板可以防潮又防虫。茶园村一带这类吊脚楼比初期的“干栏”式精致了许多,顺其自然地摆脱其原始的粗放性,具有较高层面的建筑格局和审美取向,古建筑专家说这是巴楚文化和土家文化的“活化石”。
望国贵家的6间木屋,有2间吊脚楼,随着年代久远,木板需要更换,但基本上按照原来的模样进行修缮,棱角分明的台阶石原样保留没有挪动。这些古屋当初的选址、结构都是颇有讲究的,土家人不敢随意改变朝向、结构、房型,怕犯忌讳。
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土家人,他们的一生都打上了一个高山民族的文化烙痕。安居是乐业的前提,所以吊脚楼的建造在他们眼里格外重要,其中讲究甚多,充满了“仪式感”。
●策划:黄善君
●撰文:黄善君
●摄影:黄善君
●实习生:刘浩涵
●通讯员:王登府胡学璁
湾湾一个潭古村数茶园
秀美的风光和古朴的建筑,让茶园村有了茶旅结合的底气,吸引游客来过慢生活。
木楼里奶奶陪着孙女做作业。
益农茶业的木楼,现代与传统结合。
龙照汉家木屋吊脚楼已住过6代人。
这样的传统建筑,在茶园村有栋。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黄善君实习生刘浩涵通讯员王登府胡学璁
关于吊脚楼的起源,茶园村的老人们能说上几天几夜。
相传,很久以前,土家先祖因在别处居住老是遭受水灾,便逃到深山野林,在山脚下搭起“狗窝棚”,开荒种田。为了防止野兽侵袭,晚上掺杂竹节,燃起熊熊大火,伴随不时响起的爆竹声,以驱赶野兽。但是毒蛇及虫子不怕火光,经常伤害人畜。有位老人想了个办法,指挥大家砍下树条,在大树之间搭起了木架,然后上面铺一层细竹条和细树条,垫上厚厚的树叶、草皮,上面再用小柱撑搭顶棚,再盖上草和树皮,人们晚上在上面睡觉,白天小孩在上面玩。
这就是土家吊脚楼的雏形。村民望贵国介绍:土家人建吊脚楼时最讲究的是立屋上梁之时,建房之前,东家要先聘请一位技术高超、造诣深厚的木匠为头,俗称“掌脉师”,然后与掌墨师共同设计构架图案,掐算黄道吉日“破期”。开工前一日晚上,东家备办酒席款待各位木匠师傅。开工当日的一大早,掌脉师师傅就要上山,选定一棵四季常青、没有任何朽坏且高大笔直的杉木作为大梁树,砍伐前先用红绸布系上,许多讲究贯穿过程。村民杨元清说:“主梁从砍倒就要让人把守着,特别忌讳有人从主梁上跨过,不仅是女人自始至终不能跨过横梁、而且离过婚的人、儿女不全的和丧偶的男人也是不能触碰主梁或者参与上梁的。”
“上梁”是建木楼最为关键的仪式。待大梁备好,就要开始筹备上梁仪式。东家会请来厨子,置办“立屋酒”,招待在场的所有木匠师傅,这就叫“敬师酒”。木匠师傅也要设立香案,祭拜祖师爷——鲁班,找来大红纸写上“赤口上天堂”五个字,将其打包成四角方形,钉在放置屋梁的木马上。
第二天上梁时,东家再请来足够的人手,合力将主梁架上堂屋房顶铆钉牢固后,掌脉师在大梁上口念赞词、祝福词结束后,东家呈上红包、礼品、谢完师傅后,掌脉师就开始代表东家在屋顶抛撒“上梁粑粑”、喜糖、喜烟,让参与上梁者分享立屋的喜悦,这是上梁仪式中最富民俗情趣的一幕。
而散发的喜饼、喜糖则由东家的女主人要用竹筛端着,沿着踏板,走近屋脊,双手奉上,木匠师傅接过去,再站在屋梁上,面对众人望天抛撒。粑粑是用糯米打制的糍粑,柔白细嫩,或烤或煎或蒸即可食用。每一个糍粑都用塑料小袋封装着,塑料小袋里还特意装进一些硬币和小额纸币,土家人信奉吃了上梁粑粑可以万事顺遂,男女老少都会争先恐后地抢夺,这也是村里的小孩最为期待的环节。最后再以放鞭炮、吹唢呐的方式庆祝,这才算是“上梁”成功了。
这样的习俗,至今还在小村落内沿袭下来,每到这样的时候,村里就跟过节一样,这也让茶园村有了更多的味道。
自年被纳入国家第四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茶园村的栋传统古村落建筑已经列入国家级保护对象。如今茶园村正在以保护古村落的基础上,依靠村里古村落的旅游资源和茶叶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和茶叶产业。目前,茶园村一组的一条青石板路已经建成,这条青石板路是仿照古时穿过茶园村的“骡马古道”而建,全长约为一公里,串联起村里的15户吊脚古楼,打造出一条田园漫步小径,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既不突兀,又营造出古色古香的韵味。
之前,村中的古建筑民居因年代久远,生活基础设施不足。古建筑的修缮在不改变建筑原貌的同时进行加固和换瓦。茶园村在完成古村落修缮及配套设施之后,将开始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湾湾一个潭,古村数茶园”的景象。
茶园村有“三多”:古茶树茶园多、茶道古迹多、土家吊脚楼多,或许这就是小村名称的由来吧。除此之外,村里还有30多棵红豆杉和千年古银杏。
村民陈吉申带着记者走进益农茶业老板龙西洲新修的三间木楼,这是一栋按照土家风格修建的,四边翘角木楼,新房的黄色调在黑色的木板屋群落中颇有些亮眼。龙西洲家有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建筑,一栋石头加木板的吊脚楼建成了家庭旅馆,木雕顶、木门、木墙、木椅、木地板,在木楼旁则建起了预制结构的小洋楼,真期待哪个悠长的假期,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
记者在益农茶业旁的古茶园内,见到一棵双手环绕仍难以抱住的古茶树,这里有4株移栽过来的古茶树,古茶树年龄最大的约年,最小的2株约70年,这也成了茶园村这个名字最好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