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是我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的“重头戏”。
年,以上海市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作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拉开了中国“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帷幕。
年5月,建筑业被纳入试点,我国初步实现全行业的“营改增”。
建筑业在“营改增”前,既缴纳营业税,也缴纳增值税,存在重复纳税现象,并且使得增值税的抵扣链在中间环节断裂。
改征增值税后,理论上能够彻底解决重复纳税问题,并且可以在各环节进行环环抵扣,充分发挥增值税的税收中性,从而降低企业税负,促进行业和谐有序发展。
“营改增”后,工程造价构成发生变化,所谓的基础价格均是以不含税的材料价、人工单价、机械单价来计价,而这些不含税价格是无法直接从市场获取的,施工企业投标时需根据市场经验以采购价格作除税处理。
从工程造价角度讨论“营改增”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工程计价规则和计价依据发生改变。建设单位编制招标控制价、标的以及设计单位编制设计概算和施工单位编制施工预算都发生了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概预算需要按照新的定额规范以及相应标准执行。
2)现行造价体系随之发生改变。主要是实行价税分离,基础单价是税前价格,而税前价格无法直接从市场获得,需要有与增值税相对应的造价体系。
3)政府发布的造价信息应随之变化。人工、材料、机械及税费间的关系由价内税变为价外税,也需重新修正调价因子权重、调价因子价格指数、工程造价指数等。
“营改增”后工程造价的内涵比较
“营改增”后,工程造价为税前金额与销项税金之和,由价内税变为价外税,施工单位投标报价时,企业造价部门对于材料机械等的除税能力越强,税前造价越准确,最终进项税额抵扣之后,获得的利润相对较高。
若税后工程造价一致,但企业除税能力越强,说明其获得的进项抵扣越多,实际纳税额低,则除税前的工程造价也是越低的,那么在投标时越具有竞争力。
增值税下,业内学者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工程造价的计算过程可以采取对人工、材料、机械费用先行除税的计算方法,也可采取按调整税率后除税的计算方法。
对比工程造价,“营改增”对投标报价、人工成本有何影响?
“营改增”对投标报价的影响
我国现行的计价规则采用的是综合单价模式,即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综合单价包括人工、材料、机械、管理费、利润,再通过统一的计价依据和取费标准来编制工程造价。
在进行项目投标时,投标人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和企业自身实力,根据设计图纸核对工程量,参考企业内部定额来编制投标报价,其价格反映了企业的计划成本。“营改增”后,由于政策和制度的改变,造价的编制会发生一些变化,对基础单价的计算造成直接影响。
基础单价包括人工单价,材料单价,施工机械台时单价等,是编制工程单价和工程概预算的最基本资料。
在这种前提和背景下,分析“营改增”对人工费、材料费以及施工机械费的影响,对企业编制造价文件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也能促进建筑行业更好地发展,与时俱进。
“营改增”对人工成本的影响
人工费是根据作业施工队伍的工资水平和工程所在地地区不同而不同,以湖北省为例,人工级别分为普工、技工、高级技工,分别对应不同工资。
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生产工人的来源分为企业自有人工和劳务分包人工、劳务派遣人工等。
企业用工类别
通常采取的包人工的承包方式,即称为劳务分包。不同的用工方式,所支付的人工费用是不一致的。
建筑企业属于用工多、就业庞大、用工时间周期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工作量大,需保证足够的人力来确保工期正常进行,通常不能只依赖于某一个施工单位,而是多标段同时进行施工,采用流水施工方式来缩短工程周期,因此,出现了多个分包商。
建筑劳务分包成为了建筑市场重要的生产要素,尤其随着用工难、用工贵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建筑企业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