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是一张上世纪90年代的成都城区的街道老照片,如果你在成都呆过两三年的时间,应该能看出老照片中这个地方是今天的那里!
成都祠堂街历史悠久,原名喇嘛胡同,也叫蒙古胡同。曾经是成都满城南部的一条东西通道,其街东口原有满城之御街小东门。后来因为八旗官兵曾为年羹尧建生祠于此,祠堂街因此得名。
祠堂街东起东城根南街与西御街交汇,西止人民公园大门与少城路相连,长度只有米、宽29米,街道两旁梧桐树成荫。祠堂街南傍纵横全城的金河,与少城公园一河相隔。下面就让我们从晚清的祠堂街老照片开始来聊聊祠堂街的故事
晚清时代的祠堂街晚清时代的祠堂街祠堂街,这条并不长的街上汇集了人民公园、几十家书店、图书馆、“努力餐”饭馆等文化娱乐设施和建筑,这些建筑基本保持了原中西式的建筑风格及特色。充分展现了成都这座古城深厚的文化。
祠堂街38号,看上去很普通,但是在80多年前他却是中共地下党组织进行革命活动的一个交通站和秘密联络据点,这里也是《新华日报》成都分馆的办公场所。中共曾在这里先后建立了七个党支部及秘密联络点、交通点。据说周恩来曾经就住在38号副10号的房间里。
三桥南街的努力餐饭馆原址努力餐馆,创办于年5月30日,最初餐馆在三桥南街,当时为了有利于党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年迁至祠堂街号。
努力餐店名,取至《古诗十九首》中第一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当时努力餐馆以经商为掩护,使这里成为了中共地下秘密联络点。在努力餐馆店堂内挂有一幅车耀先手书的楹联,上联是:“要解决吃饭问题,努力!努力!”下联是:“论实行民生主义,庶几,庶几!”立意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努力餐馆当时除了解决劳苦大众吃饭问题外,还打造出了宫爆童鸡、白汁鱼、清汤三鲜等成都名菜。曾经大量供应经济实惠的大众蒸饺、大众蒸碗饭和小份菜肴,由于物美价廉,顾客盈门。
祠堂街上的成都战时出版社祠堂街在上世纪民国时期,街道两旁的书店几乎是店挨店,门对门,当时就被称作“书店街”,仅私营书店就多达81家,这些书店几乎荟萃了全国各地出版的所有书刊。”当年成都有名的开明书店、大东书局、正中书局、普益书社等都开在祠堂街。
解放后,祠堂街上新设有新华书店少儿门市部、工艺美术社、文具商店等,并将少城公园内的成都市图书馆迁至街东头半边桥街口,整条街仍然保持看浓浓的文化氛围。
在祠堂街上曾经还有一座成都市甲级电影院“四川电影院”。四川电影院的前身是清代的少城书院,年在此开办了西蜀大舞台,年改名为天府大戏院,年正式改名为新又新大戏院,年重建后改名锦屏大戏院。建国后改名为川西剧院,年改为四川电影院。当时的四川电影院大门开在祠堂街,而散场时观众需从开在东城根南街的后门而出。
祠堂街上的简介人民公园里留存的金水河曾经的满城西南角,原来是一个风光明媚的地区,那里林木翠竹成荫,假山溪水遍布。金水河从西北流来,从此分为两股,一脉南流,一脉东去,河两岸假山上下,建造有众多的阁楼。辛亥革命前夜,这里被开辟成为了成都市第一座公园-少城公园。少城公园的开放打破了满城这个神秘的禁区,使满汉开始有了友好的交往。年因为人防工程祠堂街南岸的金水河被填平改成了人防通道。被填平了的金水河现在人民公园大门前还残留着一小段,只是一条浅浅的小水沟了。
现在的祠堂街已经无往日的繁华,只有那些破败不堪的老建筑还诉说了这里曾经的辉煌。祠堂街的人民公园、努力餐、艺峰照相馆、四川电影院、少儿书店等是否构起了你童年的回忆呢?
网友:发展受到限制,新繁镇申请脱离新都区,划入彭州市?
成都记忆:年的成都古城墙风貌
世界闻名的九寨沟原来是甘肃省的?
记忆中的四川:年的四川各城市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