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各地暴雨、高温等天气事件频频登上微博热搜,极端天气频发成为人们对年的共同印象。
7月,暴雨横扫河南全省,台风“烟花”给14个省份带来持续强风雨影响;入秋以后,黄河流域、汉江流域出现严重秋汛,山西等多地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冷空气频频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符娇兰认为,身为预报员的压力在逐年增长。近几年因全球变暖,极端天气越来越多,但对其准确预报却是目前技术难以达到的天花板。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符娇兰(右)。中国气象局直播截图
其实,不只是少见的极端天气,每一场雨雪的预报都能让预报员辗转难眠,“压力”是被时常挂在嘴边的词。预报员如何预报一场暴雨?如何保障重大活动顺利进行?如何回应预报不准确的质疑?多位预报员都认为,不断提高预报技术、不断学习,才可以自如应对万变的天气形势。
如何预报一场暴雨?
不同于古时的“看云识天气”,现在我们看到的天气预报,是用数值预报模式计算出来的。据预报员们介绍,数值预报模式是使用大气运动方程建立的数值模式,按时间顺序来计算不同高度全球各处气象要素的值。这个过程计算量巨大,需借助超级计算机来进行。
简单来说,将气象观测数据导入预报模式里,再经过超级计算机运算,就得出了数值预报。
但天气形势时刻在变化,数值也随之变化,小数点后一个数字的变动都可能会让一场小雨变成大雪。因其突发性和极端性,越是少见的极端天气,各个模式的预报结果差异越大。所以,计算机得出的数值预报需要预报员凭借丰富的经验进行人工订正,才能更准确。
符娇兰介绍,首席预报员大部分都是工作至少10年,才能够积攒出相应的经验,较为自如地判断天气形势。
今年7月11日至12日,京津冀等地出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大部地区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降雨量突破多地历史极值。符娇兰回忆,降雨开始的当天,她正好在值班。她发现,模式预报中显示的低涡和年7月华北极端强降雨过程类似,但整体气旋强度偏弱,路径更偏西偏北。“所以我们当时预判,今年这场降水的强度应该是不及年的极端降水。”
尽管对降水总的强度有把握,但当时所有的业务模式都显示了不同的预报结果,分歧非常大。“就预报员来说,大家对气旋的路径、强度意见也都不一致,对强降水的落区和强度分歧也很大,所以当时我非常纠结。”
符娇兰听着同事们的分析,心想纠结归纠结,最终还是要做出一个科学的决策。她压下心中的情绪,再次仔细分析各类实况数据,和同事们对当时业务模式预报的结论进行偏差分析。
在目前的天气预报领域,计算机并不能取代人。“我们这些年做了大量科研工作,知道预报模式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偏差,要分析出偏差的原因是什么,进而纠正预报结论。当时我还是大胆地对这些业务模式做了订正,最终得出的降雨强度和落区预报和实际情况还是非常接近的。”符娇兰说。
此前年7月19日至20日的华北地区极端强降水过程,整个华北、黄淮和东北地区南部都出现了大到暴雨。预报员们发布的强降雨预报信息,给当地政府应对极端天气,采取应急行动和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依据天气预报,当地政府采取应对措施,比如停工、停学,很多单位采取了居家办公的方式,这些措施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与成功预报年这场强降水一样,在今年这场“京津冀入汛最强降雨”中,预报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事后的预报质量评估分数来看,这次暴雨预报中预报员的评分比所有的暴雨预报业务模式都要高。“在灾害天气的预报过程中,预报员可以发挥比较好的价值。”符娇兰说。
符娇兰刚缓过一口气,在这之后的几天,河南遭遇了“7·20”极端特大暴雨天气过程。
河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苏爱芳介绍,省气象台在7月14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