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创刊于年8月16日的
徐荣耀故事传习研究基地
总第期
《浅谈徐荣耀故事的方言艺术》
——宜昌市作家协会会员,《宜都风》法律顾问/曹光华
曹光华
故事大王徐荣耀的故事,根植于乡间田野的民间传说故事,在他几十年的讲述中,不断创新,加工、通过演讲升华为雅俗共赏的精彩故事。这是他用毕生心血和几十年的孜孜不倦换来的收获。他在创新加工演讲中,立足于宜都这块沃土,把宜都的方言、土话、俗语,揉和进他的故事当中,使宜都故事具有宜都品牌效应,独具宜都特色和韵味,他是下了大功夫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经有幸和徐荣耀老师在一起进行过一次短期创作培训。那年月,我就领略了徐老师在故事创作演讲中的执着和认真。白天听课,晚上,在当年县文化馆的木楼上,他奋笔疾书,先写出来脚本,然后朗诵给自己听。一篇好的故事,写出来的文本和朗朗上口的演讲是有很大差别的,正是他在不断演讲的过程中,使他的故事升华为一件件精品。他的“方言快板书”、《路边新风》就是那次写出来的。记得那天晚上停电,他点了一盏煤油灯,右手拿一支竹筷,左手拿一个碟子,叮叮当当的敲打着节奏:“六月的太阳红似火,晒得地上都起了壳”,一开口,方言俗语,就进入了他的作品里了,里边的“热天八火”、“忙不择”这些方言被他应用得十分的贴切准确。大半夜下来,他的快板书已经滚瓜烂熟,他的脸上、眉毛上、鼻子里,也被煤油灯熏得乌漆墨黑。我们在一边看着、听着,一边忍不住笑出声来。
通读徐荣耀老师的故事,方言土话俗语的运用,是一大特点,《艺出一家》是他的故事中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也是方言土语用得较多的。“一铺拉”、“歇驾”、“壁子夹”、“掉拖撂”、“大和就爬”这一系列的方言,为这篇故事增色不少,听的人就感觉乐在其中,这些方言的运用在他的故事中俯拾皆是。
宜都地区的方言和土话俗语,很不好区别,有些土话甚至是按照读音找不到替代字来用。如“掉拖撂”这个“撂”字,在汉语中就没这个g字,但在故事的演讲中,听者完全领会是钻的意思。但这里又不可能用其它字来代替,否则故事便会失色不少。
宜都方言有他独自的特色,如“大胯”、“倒拐子”、“肐膝包”、“绵麻肚子”、“肐膝弯子”、“脚指嗄子”、“手指嘎子”......这些专门表达人体器官的说法,宜都人都晓得,外人就会听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这些特色方言不深入到田边地角、千家万户,是不能在他的故事中运用得那样得心应手、恰到好处。
徐荣耀说过“故事是需要听众的”,而宜都故事能有如此多的听众,与他的故事中方言土语的运用是分不开的。文学艺术,越是民族的,越是有世界性的。同样宜都故事,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大众的。徐荣耀讲述、创作的故事,从乡村到城市,从田边地角到舞台,从面向基层讲到省城,到国家级的人民大会堂,口口相传、雅俗共赏,这些与徐荣耀把民间的俗语、土话、方言艺术化运用得精妙准确是分不开的,把不能上台盘的地方俗语、土话、方言运用得恰到好处,既不低俗,又不脱离大众的需求,是他的故事创作、演讲中呈现的一大特色。故事创作和故事演讲好是有区别的,把方言、土话、俗语在讲述中口语化,既不落俗套,又显现地方特色,徐荣耀老师可谓得心应手。如:大爷嘎、婆娘嘎、伢子嘎、郎望姐来姐望郎、哈哈捶在岩头上等等,真可谓是贯穿在徐荣耀的整个故事当中。用土里巴人去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传播好故事,徐荣耀做到了,在此,我不揣冒昧,写一点一孔之见,抛砖引玉,祝他的故事越讲越好。
作者系宜昌市作家协会会员、《宜都风》杂志法律顾问
曹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