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祖国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风云际会,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们的航母下水了,我们的飞船上天了,我们的环境变美了,我们的国际地位上升了。70年来,人们的生活已经今非昔比。几十年前,坊间流传“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几十年后的今天,则是“米仓满,面仓满,鸡鸭鱼肉随便选”。几十年前,筒子楼里冒黑烟;几十年后的今天,高楼大厦遍人间。
祖国的繁荣昌盛与我们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继续通过专栏《礼赞祖国——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讲述身边的变化,表达对祖国的深爱之情,为祖国的伟大生日献礼。
七十年峥嵘岁月
见证了生活或宏大的或微小的变化
大到国际风采
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
都洋溢着新时代的气息
我们的色彩不再是灰黑蓝
而是五彩缤纷
是那抹鲜艳的中国红
国庆专栏
父亲的鞋
□湖北宜都市外国语学校 潘丹莉
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70年的岁月中,社会的变化与进步我们有目共睹。父亲年近五十,新中国的变化在他看来是天翻地覆的。家中的鞋柜里有几双旧鞋,那是父亲的“收藏品”,记载着他的故事。
灯芯绒小布鞋——童年记忆。年,那时的父亲还只是一个在田间撒野的孩童,脚上穿的是奶奶缝制的布鞋。由于家里生活穷苦,买不起布料,因此除了鞋面的灯芯绒是从供销社买的,其他的都是奶奶拆下破旧衣服的布片,画线、裁剪、缝制,费了一番大功夫才做成的。鞋底是碎布垫成的千层底儿,奇怪的是,在奶奶的精心制作下,那碎布少了柔软,多了刚硬,很是结实。父亲这个淘气包,穿着新鞋去踩泥巴,惹得一身脏,崭新的小布鞋很快就变得脏兮兮、皱巴巴的,惹来奶奶的嗔怒。那双注满温情的布鞋暖了父亲的心,呵护着少年的成长。
绿色解放鞋——青春年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到20岁,父亲就跟着竹匠师傅学了一门手艺,经常和师傅一起上别人家干活,工作之余还要上山砍柴,干各种粗活。在这种情况下,解放鞋就成了父亲劳动或出门远行的最佳伴侣。淡绿色的鞋面干干净净,鞋底柔软,走起路来很是轻松。父亲的那双绿色解放鞋,我曾不止一次地吐槽太难看,父亲每次总是笑而不语,默默地收起那双鞋,眼里特有的神情让我动容。
黑色旧皮鞋——踏上征程。时间转眼来到了21世纪初,父亲已经30岁了,吃得饱,穿得暖,有房住,一切都欣欣向荣。父亲买了一双皮鞋,花了他将近两个月的工资,虽然被母亲埋怨不懂得珍惜钞票,但父亲仍开心不减,每天都用鞋油把皮鞋擦得锃亮。不久,父亲就穿着它带着母亲到繁华的大城市谋发展,也有了如今的幸福生活。难以置信的是,那双皮鞋至今还在闪着光。
休闲运动鞋——安享生活。父亲早已过了不惑之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追求休闲舒适的生活。因此,父亲脱掉了皮鞋,换上了休闲运动鞋,白天穿着它去工作,晚上又穿着它去散步,每天都过得很充实。父亲走南闯北谋生计的日子成了过往,如今一家人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
父亲的鞋柜是一部历史,斑驳的痕迹是历史的记忆。父亲更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感受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祖国正在变得富强,我们未来可期。
(辅导老师 鲍亚民)
渐渐远去的牛耕时代
□桂孝树
清明时节雨纷纷,我在这细雨纷飞的季节再次回到乡下。因大部分村民都搬进城里,尽管粉红的桃花和洁白的梨花把乡村装扮得分外妖娆,可那长满杂草的水田和山地展示着乡村的荒凉。想起小时候的这个季节,村民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扶着犁铧,吆喝着老牛,犁田育秧,我心中感慨万千。
曾经被农民视为心肝宝贝的耕牛,早已退出耕田的舞台,活跃在田地里的拖拉机的吼叫声代替了耕牛哞哞的叫声。作为农家子弟的我,从小就跟牛打交道。小时候经常到山上或田边去放牛。随着牛耕时代的结束,牛失去了耕地的用途,自然就渐渐从人们视线中消失,那些牛耕的场面只能在梦中见到了。
农谚说得好:“牛是农家宝,耕田少不了。”那一牛一鞭一犁为伴的农家生活,伴着我的童年一起走过。那时候,每当春天播种的季节来临,父亲总是让我把牛从牛栏里牵到准备耕种的田边。父亲将拴着两根麻绳的一只轭头套到老牛的脖子上,随后左手牢牢地扶住犁把,右手握着鞭子、扯着牛绳。在父亲的一声声吆喝声中,老牛便低着头,迈开四肢,鼓着圆滚滚的肚子,往前使劲冲了起来。农田经过了一个冬天,土质变得特别酥软,新鲜的泥土在牛身边翻滚。翻起的一排排泥巴花儿连成了一长串,在阳光下发出诱人的光泽。老牛瞪着阅尽沧桑的圆眼,呼呼喘着粗气,稳重地甩着大尾巴。天底下,或许牛与犁是天生绝配,牛拉犁总是一步一个脚印,义无反顾,执着前行。
耕田也是技术活儿,父亲一边犁着田一边对我说:“犁尖插到泥里的时候,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太深了,牛吃亏,田也犁得不好。太浅了,泥翻不过来,草也压不死,深度适中最好。你要是不好好读书,长大了也要和我一样来耕田,现在有空多学学。”那时的我哪愿意去学耕田,就连放牛也是迫不得已。乡下人常说:“牛要打,马要鞭。”意思是说,牛和马只有靠鞭打,才肯出力。父亲一直不以为然,他对耕牛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常说牛是极通人性的。每次耕田耙地之前,父亲都要让它吃饱喝足。干上一阵子活儿,父亲总会把轭头卸下,让老牛也歇息一会儿,沿着田埂慢慢啃食青草,抑或牵着老牛到水沟里去喝水。而老牛似乎也十分懂得父亲的脾气,喝完水,扭动头,回头望着父亲,从水沟里爬上坡,顺着来路往回走。不过让父亲没有想到的是,陪伴父亲大半生的耕牛,因被拖拉机代替,后来再也没有去耕田。从小要求我学耕田的父亲,直到过世也没见我学会,这在父亲的心里或许是一个遗憾。
如今,牛耕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再也看不到那些热热闹闹的耕地场景了。我不由得想起南宋宰相李纲的话:“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是我对耕牛最深的感触。
伟大总是被歌颂
礼赞祖国
是我们对祖国母亲70年峥嵘岁月的致敬
爱虽微小
但包含着拳拳爱国心
祝福您
我最亲爱的祖国
—END—选自年6月《漫维》(美文版)
《漫维》更多精彩内容:
礼赞祖国
孩子们眼中的祖国
礼赞祖国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版权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