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以“汉归义賨邑侯金印”三个版本的资料讨论双河口、夹沟坝、甲高坝三者的关系;让我们翻开封存的历史一窥“汉归义賨邑侯金印”文物故事背后所隐藏在甲高的地缘密码(版本间内容有冲突处蓝字下面加横线)
先看文物网上专业人士对"汉归义賨邑侯金印"发表的文章;全文如下:汉归义賨邑侯金印"方形,驼纽,高2.5厘米,边长2.3厘米。字体为篆阴文。符节印玺,年代为西汉。查汉龙网(印玺),可见此金印图形。
清光绪十六年(年)前后,奉节县南岸甲高坝双河口农民耕地时,从地中掘出一个大铜洗(形似浅盆,古代的盥洗用具),洗内装有"汉归义賨邑侯金印"一颗,汉五株钱万余枚。县廪生刘家佑(字保卿)得知后,以数斗米换得。解放后,此金印被重庆市博物馆收藏,现该金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年编写的《云阳新县志》卷22记载了此事。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等书均记载了此印。
邓少琴在《巴蜀史迹探索》中指出:"汉归义賨邑侯金印"是地方文物中极富有研究性的珍品。"賨义侯"三字,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建安二十年(公元25年)"九月,巴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各率种落,举巴夷、賨民来降,于是分巴郡。以胡为巴东太守,濩为巴西太守,皆封列侯。"又《通鉴》卷六十七云:以任约为巴郡太守,与此作袁约异。胡三省注《通鉴》云:"板楯蛮渠帅有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此所谓七姓夷王也。其余户岁入賨钱口四十,故有賨(邑)侯。"又《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巴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各帅种落,共举巴郡,以奉王职。……胡、濩皆享万户之封,……胡、濩子弟部曲将校为列侯,将*以下千有余人。"《华阳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年,魏武以巴夷杜濩、朴胡、袁约为三巴太守。"任乃强注:"袁约所居,疑在朐忍县界。"任乃强认为,"汉归义賨邑侯金印"属"曹操所颁给三賨王印"。
"汉归义賨邑侯金印"谁颁发的,什么时候颁发的,现在尚无资料证明。邓少琴认为,金印"归义"二字与《后汉书.笮都夷传》有关:汉和帝十二年(公元00年)"旄牛徼外白狼夷率种人十七万口,归义内属,诏赐金印紫绶,小豪钱帛各有差。"但他同时指出,"就印文来说,印的颁发,可能时间还要早些,可能沿用旧名而加以承认"。笔者认为,汉归义賨邑侯恐怕与位于今天四川天全县旄牛道的笮都夷无关。
"賨",巴人的他称。《舆地纪胜》卷62引《晋中兴书》:"賨者,廪君之苗裔也。巴氏子务相……立为廪君,子孙列布于巴中。秦并天下,(公元前34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于巴地置巴郡。以巴氏为蛮夷君长。)薄其税赋,人出钱四十,巴人谓赋为賨,遂因名焉。"据徐中舒在《论巴蜀文化》解释:巴被秦灭后,"代之而起的并不是秦国的郡县制,而是南郡以西的巴濮族与阆中周围的姬姓巴族的氏族制或家族制的大姓统治。这样的*权,也必然要在秦国的卵翼下,才能够存在。他们必须向秦国缴纳贡赋,因此这些部族也就不再称之为巴了。賨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名称。"
任乃强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也说:"百濮中,已接受郡县统治,承纳口算,任赋役者,汉族官吏以赋名名之,曰賨人。其人最先接受范目(高祖为汉王时,范目为阆中慈凫乡侯)招诱,从汉王定三秦。因立賨赋之制,……。其后援之而进受封建赋役者益多,遍及于三巴地面,皆賨。"依上说,汉归义賨邑侯金印可能是高祖为汉王时颁发的。
"汉归义賨邑侯金印"在奉节境内发现,是因为巴人在楚人的一再进逼下,退守阆中,退出江州(今重庆)和交通方便,土地肥沃地区后,避处于宕渠(今营山县)及鱼复荒僻的山区。秦至南北朝时期,仍有賨人活动在这一带。
至于"汉归义賨邑侯金印"记载于云阳县志,恐怕与当时巴郡王袁约居朐忍县界有关,与当时固陵郡治云阳有关。东汉至三国时期,巴郡分郡、改郡较为复杂,如曹操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5)封朴胡为巴东太守;杜濩为巴西太守;袁约为巴郡太守。建安二十一年,刘备将江关都尉及宜都的巫和北井立为固陵郡。蜀汉章武元年(22年)刘备改固陵郡为巴东郡(章武二年郡治鱼复);原江州巴东郡改为巴郡;巴西郡仍以安汉为中心。
宗人(板楯人)本信道巫(板楯人鹖冠子著有道家之书)。汉光和七年(公元34年),巴郡张修以"五斗米道"组织起义,賨人多从之。东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9年),益州牧刘焉欲事割据,命五斗米道首张鲁(时任督义司马),张修(时任别部司马)攻取汉中,建立*教合一的地方*权几近三十年。鲁自称"师君",以教中"祭酒"管理行*,各地均设义舍,置"义米"、"义肉"以赈流亡。巴夷王、賨邑侯率被战乱者数万户至汉中归顺,其中多为賨民(板楣人)。(《中国文化史年表》)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年),张鲁以刘璋暗懦,不复承顺,袭别部司马张修,杀之而并其众。璋遣中郎将庞羲击之,不克。璋以羲为巴郡太守,屯阆中以御鲁。羲辄召汉昌賨民为兵,并遣吏程祁宣旨于其父汉昌令畿,索賨兵,畿不从。璋擢畿为江阳太守。(《资治通鉴·汉纪》)
建安六年(公元20年),张鲁闻阳平已陷欲降(曹操),阎圃日:"令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杜濩(賨邑侯),赴朴胡(賨七姓王),与相拒,然后委质,功必多。"鲁乃奔南山,人巴中。操遣人喻之。
张鲁、李虎率寅民(板楣人)投曹杜濩,朴胡率賨民(板楣人)附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5年),曹操攻取汉中,张鲁出降。操拜鲁为镇南将*,封阆中侯,邑万户;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侯。賨人李虎率五百余家归之,操拜李虎为将*。
张鲁之走巴中也,*权言于刘备日:"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备乃以权为护*,率诸将迎鲁,鲁忆降(曹),权遂击朴胡、杜濩、任约(賨邑侯),破之。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6年),巴七姓夷王朴胡、赉邑侯杜濩、任约各率巴夷、贫民(板檐人)附汉。刘备鉴于巴西多事,又为拒曹要地,乃升宕渠县为宕渠郡,领宕渠、宣汉、汉昌3县,郡理宕渠县为"宕渠侯国"。分封朴胡为巴东太守,杜濩为巴西太守,任约为巴郡太侯,皆列封侯。"汉归义賨邑侯"篆刻金印,今存重庆市博物馆。(参见《资治通鉴》《中国文化史年表》《渠县县志》)
以上此文完
△奉节县文史资料十一辑易衍澄,李君鉴的文章
奉节县文史资料十一辑易衍澄,李君鉴的文章称“汉归义賨邑侯金印”出土于奉节县南岸甲高坝双河口,汉归义賨邑侯金印"方形,驼纽,高2.5厘米,边长2.3厘米。字体为汉篆阴文。符节印玺,年代为西汉。查汉龙网(印玺),可见此金印图形。(易衍澄是高中语文老师、作家;李君鉴、知名作家任过奉节文化局副局长。)不难看出这篇具有史料价值的文章用句十分严谨,可能大量采用了专业人士的资料,只是把原文章中的一、二节颠倒了一下。
奉节县文史资料十一辑易衍澄,李君鉴的文章的重要词语:{甲高坝双河口,驼纽,年代为西汉。}以上两家的报导基本一致。△宝塔坪诗城博物馆对“汉归义賨邑侯金印”的介绍{这上面的报导,没有疑问的地方}△上面是在宝塔坪夔州博物舘拍的馆藏资料“东汉“汉归义賨邑侯金印”金印,此印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清光绪年间出土于奉节双河口夹沟坝,由一农户挖地时掘出。印为金质,髙2.5,长2.3厘米。印钮为卧羊…………这一散落田野的金印就是刘备定三巴事件的实物证据。”(上为宝塔坪夔州博物舘馆藏资料照片摘要)上述资料对比,出现的冲突如下:一为馆藏资料;二为书、网上资料:形状年代出土地址备注一、卧羊钮东汉双河口夹沟坝刘备定三巴事件的实物证据二、驼钮西汉甲高坝双河口可能是高祖为汉王时颁发的以上对比,不难看出宝塔坪“夔州博物舘”的馆藏资料中记载的出土地址是:奉节双河口夹沟坝。一般文物都要在下面注名现在的地名,而这里并未标名双河口夹沟坝就在现在的甲高镇。说明他来至原始的版本,整理资料的人很慎重,没添加自己的见解。出土文物的研究最重要的依据是出土报告,这“汉归义賨邑侯金印”的出土报告是刘贞安先生写的,先生当时并非考古学家,但他的身份与卓识可以认定他所记载在云阳县志关于“汉归义賨邑侯金印”的资料是可信的;并且后来专家们也是根据云阳县志的记载作为根据。某些论文加了一些自己认为要更正的地方,最明显的是把双河口夹沟坝改为了甲高坝双河口。
从两分资料附图中的钮来看,夔州博物舘标明的卧羊钮从附图上看羊是正确的,文物网上与奉节县文史资料十一辑说它是驼纽很明显是错误的。其中对钮字、纽字的异写;严格的说意义不同。纽是指软的织物,钮是指金属。港、澳、台则叫“钮”,我们习惯把钮当纽用,也说得过去。对于文物产生年代是东汉或是西汉对我们甲高人来讲不是很重要;都是汉代。当然文物网称“可能是高祖为汉王时颁发的”论点其年代久远文物价值更高。夔州博物舘认定“汉归义賨邑侯金印”为刘备定三巴事件的实物证据。这与奉节有个“三国文化研究会”有关。这源于刘备墓的争议,奉节人认为刘备墓在奉节。理由是有民间传说有“许由上油的故事”、仪器探测老城北面地下有方形洞穴,高雅、甲高、阳坪有刘备后代,其家谱记载刘备墓在奉节城北,专家组否定这种观点。主管单位在双方争执的情况下,决定成立“三国文化研究会”来探讨这个问题。甲高人都知道甲高有个小地名叫双河口,在倒龙湾下游几里处,如这里挖出过铜盆金印那肯定要在出土之处留个名字或传说,如今合营的人并没流传这方面的故事。倒是甲高坝下面有一个叫金子坪的地名;尽管没有文字记载“汉归义賨邑侯金印”是在这里出土的,但民间的传说已久。除此而外甲高境内没见这类的地名。馆藏资料称双河口夹沟坝;书、网上称甲高坝双河口;两处资料冲突,我们应该相信谁的?这读者可以深思。△重庆奉节甲高金子坪的照片,图片由冉恒金先生提供我们来看“在关于刘贞安先生的出生地”是否能给出答案。“关于刘贞安的籍贯,三峡地区有关区、县一直各说不一,据《清水塘刘氏族谱》(第二套)载,刘贞安『生于冉家沟老屋……卒于双河口宅』。清水塘冉家沟旧属『万县市郭里前六甲』,而双河口属于『奉节县都里』。据当地老人回忆,刘贞安出生后,不久家人就搬迁至双河口居住,刘贞安之父刘启心为奉节廪生,其本人入奉节县学补廪生亦可作为佐证。双河口、清水塘冉家沟后均划入云阳,他在自己的信笺纸上印制有『家在万县奉节云阳之间』,故按出生地当时的区划可称刘贞安为万县人,按主要生息地可称其为奉节人,现在应称之为云阳人”。△重庆奉节甲高金子坪的照片,图片由冉恒金先生提供即是这段有关双河口的记载也难把甲高与双河口的关係说清楚,却让甲高与云阳万县之间有种暧昧关系。还有一个口语现象;我们甲高人、吐祥人在奉节县城一开腔讲话,奉节城的人都会问“你是万县人吧?”这种口语特征印证了这种暧昧关系。在“汉归义賨邑侯金印”的报导中还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恐怕与当时巴郡王袁约居朐忍县界有关,与当时固陵郡治云阳有关。”这朐忍县,原文应为"朐?县",古代县级行*区划。东周赧王元年(前34年),在朐忍夷人之地建朐忍县(今重庆云阳县双江镇建民村),属巴郡。东汉献帝兴平二年(95年)属固陵郡(今奉节)。献帝建安六年(20)隶巴东郡(今奉节)。建安二十一年(26)改隶固陵郡。关于朐忍县得名的由来,说法主要有二。一是以民国年间刊刻的《云阳县志》为代表,以为“朐忍”即“蚯蚓”的别名,县志中说:“县境两岸,每雨旸蒸郁,沙步中,蚯蚓群出,纠结蠕动,至不可容足,旧县坪尤甚,足见古人名地之确。”另一种说法以历史地理学家任乃强为代表,他称:“所谓朐者,齐语海水之义,亦即谓煎盐之水也。忍者,腾突而不外著之意。是谓溪中盐泉潜涌之状耳。盖齐人所命名也。”综上所述,云阳县清水塘、冉家沟、双河口,奉节双河口、夹沟坝、甲高,朐忍县、固陵郡治云阳、属固陵郡(今奉节)的词句都与这“汉归义賨邑侯金印”有关联。在清末当时没有区乡的行*名称,有可能这片大地名就叫双河口?或许云阳双河口内有另外一个夹沟坝,出土了这“汉归义賨邑侯金印”?出土文物“汉归义賨邑侯金印”的故事背后带给我们的是甲高地缘的难解之谜。我们再看看抗日战争时期,短短三年间,甲高周边乡的行*区域变化:94年2月奉节的智水乡.2.3保及4保的.2.3.4.5.6甲。划归云阳县曜灵乡;特编一,二保划规万县凤仪乡;特编三保及四保的七至十甲划归万县白土乡。年4月湖北利川县吐祥坝铁匠街和附近两保,龙门乡的马道屯,分别划入奉节吐祥乡和龙门乡。年9月云阳县普安乡兴安坝划规奉节高雅乡,奉节梅魁乡盖下坝市场及水固河以西划规云阳曜灵乡。三年间湖北利川,云阳曜灵乡,普安乡,万县凤仪乡,白土乡有如此的规属变化,这上千来的地缘变化;湖北、万县、云阳这些周边区域的精神信仰、道德观念、职业技术,经济文化无不给甲高人带来文化传统的影响,特殊的地理位置产生的独特的地缘文明,为甲高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鸣谢龚寅袁先生对此文的友情帮助年3月20日△“汉归义賨邑侯金印”图片由杨小卒提供……
THEEND
?声明:新治是看见旅游与家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