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简介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重走幸福渠,50年前这里发生了什么
TUhjnbcbe - 2022/6/27 17:03:00
专治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70113/5201013.html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宜昌发布、三峡宜昌网等宜昌市级新媒体平台联合推出《70则头条看70年变与不变》系列直播。网络主播将带着旧报纸寻访当年的新闻现场,探访体验重大工程、城市变化,一方面展现70年来的沧桑巨变,另一方面展现广大*员干部不变的初心、人民群众不变的奋发精神。

戳视频↑

吃水不忘挖渠人

甘露浇灌万年春

......幸福渠水清清幸福了50年宜都人为宜都8万亩农田年年丰收发挥出水利命脉的作用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幸福渠竣工建成的50周年蜿蜒近百公里的幸福渠为宜都38万人民的农田灌溉、人畜饮水、水力发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幸福渠竣工建成的50年来

有哪些变与不变?

《70则头条看70年变与不变》

系列直播

之重走幸福渠

为你揭晓

小布先带你了解幸福渠↓↓↓幸福渠

幸福渠建设于年月0日,全线竣工于年底,当时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建设者们靠着肩挑背驮,硬是在半山腰上修建了这座伟大的水利工程。

幸福渠有如一条蜿蜒的飘带,横跨在半山腰,山势之险峻,地势之险要,一边是陡峭的河滩,一边则是清幽的渠水,只有50公分来宽的羊肠小道供人行走。头条带你看变化!直播站点:幸福渠→万斤粮→幸福桥听熊渡电业公司*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周喻介绍自己作为宜都第三代水利人谈幸福渠50年的变与不变

戳视频↑

“变的是,通过幸福渠的建设,解决了当年枝城、姚店、聂河、陆城四个乡镇农民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改变了当年“只见春天播种,不见秋天收粮”的落后状况,并由此如长藤结瓜般在渔洋河上修建了熊渡电站、金涧电站、金桥电站、聂河电站(渠道引水电站)、金滩电站、香客岩电站五级六站,让当时的宜都县经济有了很大的改观。不变的是修幸福渠的这种坚韧不拔、自力更生、勇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后辈永远传承和发扬。”

听参与幸福渠建设建设的

老人陈泽伟介绍

"万斤粮"当年建设的故事

老人家已70周岁

当年参与建设时才6岁

在幸福渠石渠段米处,有一段艰难的过水隧洞,长约40米,高约20米。当年,为打通这短短四十余米绝壁险段,指挥部调集了精兵强将,组成了尖刀班,签了生死状,誓师会上,将士们豪言,苦战三个月,吃完"万斤粮",打通幸福渠!

当时的工地伙食,玉米红薯洋芋是主食,米和肉,属于打牙祭!万斤白米注入饥肠,驱动血肉之躯,生出撼天动地的动力,硬生生在坚硬的绝壁上凿出一道水槽,此险段"万斤粮"的名字因此传扬开来。

听当年修建幸福渠的

78岁高龄老人胡永柱

讲述幸福桥的来历

在幸福渠距熊渡电厂右岸厂房约两公里处,有一石桥,名叫“幸福桥”。

在石桥上方处还残存的几间土坯房,就是在这里,前后有几百人住,每晚都是打地铺,人挨人,有的甚至是天当房,地当床。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小伙子;那时条件艰苦,穿不暖,吃不饱。寒冬里只有几件单衣裹身,吃的是野菜拌饭。

但就是这样一群人,每天唱着革命歌曲,从早上五点多就往工地上赶,到夜晚才从工地回来,靠的都是精神的支撑。实行的是*事化作风和管理,幸福渠前后修建历经十二年,当时没有先进施工机械,搬运完全靠肩挑背驮。唯一的大面积作业就是用炸药开山劈石,但作业风险高,有时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建设熊渡水利工程,大量使用当地石材,为方便运输,在此修建石桥一座。为了铭记那些为修建幸福渠工程付出血和汗甚至生命的好儿女,将此桥命名为幸福桥。

戳视频↑

最后一起驱车前往

熊渡大坝右侧幸福渠渠首

李凤昆和张力华夫妇的墓地

了解夫妇二人当年

如何在困难时期力排众议

英明决策修建幸福渠

和支持熊渡工程上马的故事

幸福渠的建成

给宜都人民留下了两笔巨大的财富

精神财富即修建幸福渠坚韧不拔自力更生,勇于奉献的精神

物质财富因为在修建了幸福渠后

宜都人民的智慧和结晶

才能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相继修建成了渔洋河上的

五级六座电站

让渔洋河的梯级开发

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给当年宜都的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熊渡大坝

来源丨宜昌发布、星云影视全媒记者丨李好、吴月通讯员丨邹享武主播丨徐健丽拍摄丨熊鹏剪辑丨朱近赤航拍丨杨柳之编辑丨杨杨编审丨水仙转载须注明来源◆◆推荐阅读◆◆#宜昌美景大家拍#

绚丽灯光点亮葛洲坝

图李晓鸿摄

9月7日晚,葛洲坝照明渲染工程正在进行试灯。本月底葛洲坝灯光秀将正式亮灯,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微博#宜昌美景大家拍#

宜昌发布投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走幸福渠,50年前这里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