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面对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加速聚集,如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如何谋划城市发展新格局,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摆在新一线城市面前的必答题。以建设现代化的世界城市为目标,向科技借力,以科技创新赋能城市治理,以科学规划绘制发展蓝图,不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这些新一线城市交出的高质量答卷。
合肥:科技“智”理城市运行难题
□记者吴慧珺合肥报道
“交通超脑”在线监测交通流量,每两分钟生成一次信号配时优化方案;“城市生命线”7×24小时守护城市地下跳动的“脉搏”;“*务大脑”+“城市中台”让群众“一次不用跑”的场景不断丰富……近年来,科技创新悄然赋能城市治理,创新之城安徽省合肥市向科技和大数据借力,让科技“智”理城市,由硬核科技力量组建的“城市大脑”让城市治理的各个“器官”协同并进,不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交通超脑”治堵点
“路畅人平安”是全社会对城市交通的共同期盼。
随着城市加速扩容,交通拥堵、停车难等城市病愈演愈烈,尤其是城市高架快速路的交通正面临着汽车保有量高增长、高频次使用、高密度聚集的“三高”问题,有网友曾调侃称“高架沦为停车场”。
合肥市民汪丽丽最近早晚高峰路过金寨路高架快速路,她感觉没有那么堵了,过去这条路一堵就是半小时。原来,为了缓解高架快速路的通行压力,合肥市上线运行了“高架快速路智能管控平台”。
这个小平台在治理城市交通上起了大作用。据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陈建梅介绍,通过在路面架设流量检测、匝道信号控制等设备接入数据,并结合互联网路况等,平台实现了对高架桥面尤其是上下匝道汇流、合流处交通流量与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
“高架沦为停车场”这一现象之所以被治得“服服帖帖”是得益于合肥市利用“AI+大数据”搭建而成的“交通超脑”。这个“超脑”让城市有了会学习会思考会判断的能力。
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交通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交通拥堵指数”“道路拥堵排行”“当前在途车辆”等信息,这便是治堵背后的“交通超脑”系统,“高架快速路智能管控平台”也是“交通超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套系统融合数据共享、精准感知挖掘、智能分析决策和公众出行服务等功能,可以明显改进提升交警在交通管理、城市治理、公众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水平。”陈建梅说,城市那么大,过去交警也摸不清楚哪里堵,有了这套系统,决策更精准也更有针对性。
据悉,“交通超脑”整合汇聚互联网路况数据等海量交通数据,在线监测交通流量每两分钟生成一次信号配时优化方案,明显提升了交通流量实时感知及分析预测能力,优化了全市高架快速路及十字路口的通行情况,完成治理区域畅通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区域重点路口排队长度降低约15%,改造后的几处高架交织段高峰期通行效率提高了14%。
“城市安全生命线”守险点
科技硬核守护无处不在,或许这一刻就在你的脚下。
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监控室里,合肥市各重点地区的路面、桥梁、供水、燃气管道等实时画面一览无余。这是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研发的“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从这里延伸出去无数张网,连接着两万多个分布在城市中的传感器,7×24小时在线实时监测着城市的安全。
“监测地图上有一处线条成了红色?!”值守工程师马上点开系统查看报警,发现该位置附近一处供电井内可燃气体浓度超标报警。经综合研判,高度疑似燃气泄漏,监测中心立即将警情推送至燃气集团进行处置,并迅速为燃气集团处置提供监测数据、地下管线等信息。这一系列操作牢牢守住了城市安全的风险点。
据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付明介绍,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燃气爆炸、桥梁垮塌、城市内涝、大面积停水停气等重大安全事故的感知、接入、监控及预警。截至目前,监测范围涵盖合肥市51座桥梁、多公里的地下管线。
据统计,这一“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每天实时采集多亿条数据,用来预警城市燃气、供水、桥梁等各类突发险情,以硬科技守护着城市的安全运转。该系统自运行以来,已预警管网泄漏可能引发燃爆险情起,监测到沼气浓度超标报警起,供水管网泄漏67起……较运行之前,合肥全市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了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了70%。
“*务大脑”破难点
从“跑断腿”到“动动手”,合肥做到了。
近日,合肥市公办学校小学报名刚结束,原以为要排队领号打一场持久战的李丽没想到,她只需要动动手,在“皖事通”App上提交相关材料,就能给孩子预报名家门口的小学。
民生无小事。记者注意到,针对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在“皖事通办”合肥子平台和“皖事通·合肥分站”基础上,合肥市构建了“*务大脑”,这个“大脑”“慧审批、慧办事、慧监管”,已经上线了合肥核酸检测机构查询、新冠疫苗接种预约、房产摇号、小学初中报名等余个应用,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近年来,合肥市数据资源局在聚焦数据汇聚治理共享的同时,利用“城市中台”首创数据开放应用创新实验室,以“数”赋能,不断探索利用数据“强*、惠民、兴业”。
如果你是一位有贷款需求的合肥市民或企业主,动动手打开建设银行App,点击“快贷”,按照页面提示提交相关信息即可办理。
这背后,是合肥市数据资源局通过有序整合市场监管、税务、人社、民*等部门数据,在数据提供部门和企业(个人)双重授权前提下,依托“城市中台”向银企开放标准化数据和接口服务,发挥数据便民惠企作用,实现数据赋能金融服务创新。
合肥市数据资源局局长陈睿说,这种创新做法一方面在企业授权基础上,将更大范围*务数据纳入银行对企业的风险评估,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另一方面让企业或个人在办理金融服务时少交或免交证明材料,实现“少跑腿”“零跑腿”。
苏州:科创引领城市空间布局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苏州市此前探索实行对因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而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地区给予经济补偿,希望在太湖生态岛建设进程中,这方面能有更大突破。
让产业用地“飞”起来
作为全球知名的制造业大市和中国“最强地级市”,近20年来,苏州工业用地供应和利用集约程度不断提高,如何进一步腾笼换鸟、盘活存量,向低效土地要空间、向存量土地要效益,是近年苏州资源规划的新课题之一。
年苏州启动实施产业用地更新“双百”行动,即划定万亩工业和生产性研发用地保障线,5年实现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更新。尤其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