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简介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1978年,当年我们新兵进藏有多难现在的
TUhjnbcbe - 2022/11/30 20:48:00
哪里治疗白癜风病 http://www.zgbdf.net/m/

那时新兵进藏有多难

陈大华

年3月31日,我们结束了在四川省金堂县淮口镇的新兵营集训任务。

早上6点半钟,全营集合。不分官兵,统一乘坐老式解放牌卡车,向中国人民解放*西藏*区林芝*分区驻地开拔。踏上连续半个月的坐老式解放牌卡车从*进藏的征程。

进藏乘车难。

我们当时乘坐的老式解放牌卡车,是我*的主装车辆。八十年代初,七十年代以前,西藏驻*的装备、物资给养,兵员补退。基本上都是靠汽车来运送补给。卡车车箱长6米多,宽2米多,木板车箱,车篷用帆布制作,车篷最高处不到两米。每辆车一般都要装30余个进藏新兵,我们营由中国人民解放*汽车18团负责运送进藏。

我乘坐这辆车,除汽车18团驾驶员和副驾驶员2人外,还坐了32名新兵加上李春林*医,一共35人。在车箱长度6米多,宽度2米多,车箱车篷最高处不到两米的狭小空间中,分四排并列面对面坐于行*背包上。

靠车箱两排战士,背靠车箱木板,中间两排战士背靠背互相依靠,与靠车箱两排战士脸对脸。每个人双腿(膝)与对面战友抵进交叉。一支脚,屈膝插于对面战友两腿内侧之间,另一支脚,屈膝插放于对面战友大腿外侧。三十二个人上身紧挨着,下肢依次循环交叉互相夹着,坐在各自的大行*背包上。

老式解放牌卡车,抗寒防风性能极差。为抗寒防风,新兵进藏一般都穿得很臃肿,穿着棉衣棉裤、老式皮大衣、大头鞋。人挨着人,车箱内十分拥挤,整个身体不能随意动作。经过长时间坐车,下车时往往双腿发麻,一时半会才能恢复过来。

进藏道路难。

踏上进藏路第三天,真正实地体会“蜀道难”。

第一天,早上6点半钟从淮口镇出发,到达雅安己是下午。由于帆布车蓬防风性能较差,坐车箱尾部的战友被车轮卷起的泥土,整得个个灰头土脸。

我那天晕车,“现场直播”,昏昏沉沉,一路到雅安。

在雅安兵站住下后,感觉汽车团和接兵干部中迷漫着一种不祥气氛,好像在议论、叮嘱、强调着什么。

第二天我们住二郎山脚下,新沟兵站。

第三天,翻越二郎山。二郎山山高路险,弯多路窄,很多地方只能一辆一辆车单向通行,两车不能直接交汇通过。生长于四川盆地丘陵的我,见到高山森林险峻的美,心中不由自主地唱起了“......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的美妙歌声。

突然,前方的情景让我的美好心情戛然而止。

车辆走近,看到公路右边下方,离公路两三米高土坎里的一砣大石头上,残留着刚清理完不久的一辆解放牌*车车架。后来我们才知道,就在前两天,一辆装载进藏新兵的*车在此发生翻车事故,车翻下路边后,四轮朝天,反扣在那砣大石头上,当场死亡13人,场面十分惨烈恐怖。其实,在雅安兵站时汽车团和接兵干部己得知此消息,为减轻我们新兵的恐惧情绪,未在全营通报事故信息。

半个月后,到林芝*分区后收到家里电报,得知此事被误传到我们家乡,说是我们这批进藏新兵发生翻车事故,死亡多人(后听说是四川开县籍进藏新兵)。当时,给我们这批进藏新兵的父母及亲人的身心造成了很大伤害!现在每当唱起或听到《儿行千里》等歌颂母亲的歌曲时,都有一种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感觉。

高寒缺氧难。

除了道路艰险,连续乘坐卡车路途疲劳外,更困难的是初到高原必须经历的高原寒冷缺氧之难。

记得在甘孜兵站休整半天时,两个荣昌籍战友,还没完全体会到高原缺氧危害的感觉,无事追逐嬉笑打闹,结果,缺氧造成呼吸困难,其中一人一会就瘫坐地上,呆痴地久久不能自立。

翻越雀儿山。雀儿山川藏公路垭口海拔米,是四川最高的公路垭口,川藏公路上著名险关。

我们大概半下午就到了雀儿山山脚,下一个兵站就该宿营了。结果雀儿山山顶雪崩,道路堵塞。我们只好在雀儿山山脚下待命,等到道班师傅们抢修打通道路后,才依次缓慢通过。当我们行驶到雀儿山山顶时,己是深夜10点多钟了。道班的推土机还在不停地拓宽抢修道路,我们乘座的老式解放牌*车,轮胎挂着防滑铁链,在一片冰天雪地中的一条冰雪沟里缓慢通行。汽车通过的两边近似绝壁,被汽车灯光照得雪白透亮,特别刺眼。雀儿山山垭口海拔接近米,严重高寒缺氧,使我第一次真正感觉到了强烈高原反应——头痛欲裂,身体瘫软无力。

我们下到雀儿山另一边的兵站宿营时,己经是下半夜1点多钟了,第二天早上七点多钟,按计划继续前行。

进藏食宿难。

半个月的进藏途中,每天早上,起床出发时,必须迅速打好行*大背包,然后扛着大背包,按各部汽车番号,尽快找到你自己乘坐的车辆。尽管已是气喘吁吁,还得爬上车去依秩放好背包,然后,抓紧时间去洗漱、吃饭。准备再出发。

下午,到兵站宿营时,你还得在下车脚杆麻木、高寒缺氧、长时间坐车十分疲劳的身体状态下。下车扛着大行*背包,尽快找到宿营地你自己的住处房间。

兵站里,*人成百上千,都要按时出发、宿营。早晚洗漱高峰拥挤不堪,有时不得不偷懒免洗将就了。有天早上,在靠近江边的一个兵站,为了不掉队,实在难忍了。我们很多新兵都冒着严寒,下到江边,敲开江边冰块,用寒冷刺骨的江水匆匆洗了个脸,抓紧时间返回去吃饭,准备集合出发。

高原做饭,必须使用高压锅,才能将米饭面条煮熟。沿途兵站在接待高峰的时候,可能受接待能力不足的限制影响,好几个兵站我们都吃的夹生饭,新鲜蔬菜稀缺,进藏官兵意见颇多,与兵站官兵常常发生争执冲突。

经过连续半个月的坐着老式解放牌卡车,翻山越岭,过雪山草地,穿林海跨河谷,路途险象环生的行*进藏,中途只在甘孜、昌都、扎木兵站各休整了半天。年4月15日,我们全营官兵安全扺达目的地——中国人民解放*西藏*区林芝*分区驻防地西藏林芝县。

写到这里,回想起我们的进藏历程,对比十八*前辈们,五十年代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进藏历程。才真正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老西藏精神”是多么崇高伟大。你能不对他们的“老西藏精神”肃然起敬吗。

几十年过去了,祖国面貌日新月异,经济、社会,特别是交通基础建设都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老兵进出藏早己是飞机加火车,一条条天路把解放*送到雪域高原,为祖国边疆安宁驻防,如今的青稞酒酥油茶更加香甜!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陈大华重庆市潼南区人,年3月从四川省潼南县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西藏*区拉萨*分区通信连服役,年3月退伍回原籍,安置于潼南县税务局工作至年5月,年满退休至今。

作者:陈大华

1
查看完整版本: 1978年,当年我们新兵进藏有多难现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