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晚报讯(融媒体记者石英杰通讯员张艳冰)易县是中医“易水学派”鼻祖张元素故乡,“易水学派”为金元时期与河间学派并立的两大代表性中医学派之一,至今在中医界影响深远。在易县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工作中,医院积极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以推广光大“易水学派”为己任,创办“张元素国医堂”打造名中医服务百姓。目前,该县比照这个标杆,在全县27家乡镇卫生院建成标准化张元素国医堂,把古老的中医药发扬光大,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中医药“简、便、验、廉”的服务。该医院全力支援对口乡镇卫生院中医药建设与发展,安排专人每月定期到受援9所乡镇卫生院进行业务指导。他们在张元素学术思想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的“易水中医诊疗法”被纳入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向保定市有关部门申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易县县委书记刘杰(左一)参加易水学派研讨活动。“医院”成保定重点工程
医院(又医院)创建于年,是全县医院、具有健康体检资质的医疗单位,年被医院,承担着全县60万群众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科研、教学任务。该院脑病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针灸科被保定市卫生健康委确定为中医重点专科,其中脑病科、心血管科、针灸科为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拥有国家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一名,省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名,国家级师承人员2名;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保定市名中医2名,拥有“易水学派”传承工作室、国医大师李士懋传承工作室各1个。
■在易县代县长张锐(左二)、卫健局局长韩建*(左三)、医院院长张小光(右一)陪同下,张伯礼对医院新址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推动易县中医药事业发展与全县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相适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经省中医药管理局、县委、县*府批准,医院建设标准,医院建设,并列入市*府“新三个一”工程。年,医院购置价值余万元的日本佳能排高端CT机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
年,医院迁建项目启动。新址位于朝阳东路与迎晖大街交叉口东南,占地面积约40亩,一二期拟总建筑面积平方米,总投资3.2亿余元,目前门诊、住院综合楼完成主体建设正在进行内部装修。
■中医大师路志正(右)、张伯礼(左)为易水学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李福海授牌。挖掘“易水学派”申报市级非遗
“人民英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认为“易水学派”注重临床,创立了脏腑辨证体系以及“药物引经、归经”理论,对后世医家及学术发展影响深远,其思想影响着中西汇通、中西结合、中医现代化等后代学术发展。为了弘扬易水学派,年,医院成功申报了第二名称“医院”。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临证重视脾胃,以“用药轻灵”为学术特色,传承了易水学派的学术思想。医院李福海师从路志正教授,成立创新工作室,带领学生充分挖掘、整理易水学派文献,在易水学派脏腑病机辩证学说基础上总结出“易水中医诊疗法”,规范了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症候特点,确定了分证治疗方法和药物使用原则。年“易水学派中医诊疗法”,成功申报县级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保定市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雪红、周红权参加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项目,先后师承国医大师李士懋。年5月,易水学派主委李福海应邀来到河北大学中医学院校区,为广大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做了一堂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报告,博得师生的高度评价,向广大中医师生宣扬了易水学派,开启了易水学派学术思想向高校产生深刻影响的先河。
为了充分挖掘、弘扬、传承、发展“易水学派”的学术历史文化,易县卫健局在张元素家乡易县良岗镇水口村建立张元素纪念碑,投资30余万元烧制了套以“易水学派”为主题的中医药文化宣传瓷砖,医院、卫生院、卫生室等地,传扬易水文化,在全县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氛围。
28家“张元素国医堂”服务全县
■中医工作者服务百姓。为了传承发展易水学派更好服务百姓,年,医院创办了“张元素国医堂”,推进建设标准化、诊疗特色化。按照这个标杆,易县全力推进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目前,全县27家乡镇卫生院均已建成标准化张元素国医堂;医院设立基层指导科,采取巡回医疗、技术指导、派驻人员等方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并启动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崔哲刚和全国基层名老中医李福海两个传承工作室项目,名老中医“传、帮、带”,为乡镇卫生院提供中医药知识和临床技术推广,培养了基层中医药人才。
目前,该县在全县乡村中建设中医药特色的村卫生室养生堂80所,为乡村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目前,全县家村卫生室中有家可以提供中医药服务;同时,在组建的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中,每个签约服务团队中至少有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生,进一步减轻群众诊疗负担。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的特色和传统。医院按照基本规范的要求,建立了“治未病”平台,安排专人负责“治未病”门诊,合理设置体质辨识、评估、咨询指导、干预和辅助区域,配备相应人员和必要的设备,制定管理制度、服务规范和技术操作规范,积极开展“治未病”健康工程。截止9月18日,上一年度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已达到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