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20年代初,国民*元老林焕庭揄扬澳门“近年以来疫症日渐减少,竟至于无”,“每年均有季候传染症,居民甚感恐怖”的清季惨象不复存在。
究其原因,林焕庭认为取决于卫生和慈善两个方面的发展:一是如澳府顾问周雍能所判断称的卫生状况较前进步;二是慈善事业实甚勃兴,慈善机构日益扩充,居澳华人踊跃捐输,以至于“广东胡(汉民)都督深为赞许,港粤两地绅商亦叹服不已”。
作为华洋杂处、东西荟萃的微型都市,民国澳门疾疫防控是华葡多元主体共同推动、各方力量资源整合的结果,日渐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医疗、卫生、环境治理之路。
首先,融合防疫治疫与卫生行*,形成*府主导的常态化防疫机制的制度支撑。为提升地方医疗卫生水平,一些相匹配的机构建制次第设置起来,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内外协同的组织架构。
近代以来,澳葡当局设立专门的医疗卫生部门,直接负责全澳医疗卫生事务。1947年3月1日,澳门及海岛市卫生委员会成立,卫生中心及离岛医疗所并入其职权范围,同时颁布《澳门卫生总局总章程》。一些临时性机构亦因事设立。
1945年8月,澳督当局计划同卫生部门合商另设防范肺病疟疾及疫症一科,物色旅澳专门医师,专门负责研究防范办法。次年,针对肺痨、疟疾、霍乱等“三样杀人不见血之传染病”,当局组织发起三科,设专门人才署理每科事宜。
在具体疫症防治过程中,多个*府部门参与其间。如脑膜炎发病期间,*医院、官医局、华*务厅、警察所、医院均充当灭臭药水的领取点,船*厅则参与水上卫生的稽查。
1912年2月24日,船*厅为施行海面卫生章程,要求“凡大小船艘到澳,如船上带有现病之人或途中曾有病人者”自行将船上情事上报巡河管驾,等待船*人员到船查看,病人由官医局安置,否则“如未得有官医局准照,该病人不准擅自离船”。
遇到重大疫情,议事公局负责及时发布公告,且提出预防措施。如1918年就改良地方各事宜决定新设以环卫为对象的评议公会,成员包括邮*司、国课官、副国课官、
议事公局长、船*厅长、工务司长、华*务厅长、译务署长、步兵中校、官医局*医上尉、工程师、国立中学校教员、*医上尉、仁慈堂总理、澳门商会总理、议事公局医生、律例博士、工程师,以辅*司为会长、副国课官为书记。
在章程规范上,医疗、卫生成为多部门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屋宇卫生章程》《海面卫生章程》均有涉及疫情防控的内容。诚如拱北海关报告所称,“专卖制度肯定增加澳门的生活开支,压制竞争这一贸易之*。
但它们带来官府需要的岁入,其中有相当部分用于改进房屋及道路卫生等,因此这种制度还是有些好处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防疫抗疫同日常行*事宜紧密结合。
1945年夏,当局规定凡领取公米家庭必须全家人先到议事亭前地中区诊治所、医院防止霍乱药苗注射站请求注射后,获取曾受防止霍乱注射之证,方能领取公米。
望厦米站也要求购米者事先提供自己及全家人的市民防疫注射证。不惟如此,传染病治理还被列为澳门整体发展中的一环。1947年澳葡当局决定实施繁荣澳门计划,“准备建筑一座设备最完医院”,对于卫生保健,“一年来,前往接受注射(霍乱)防疫针药约有七万多人,患霍乱死亡的仅得二宗。
在澳门肺痨的病者,假如依照人口的比率来计算,死亡率并不比香港弱,平均每周最少有因患肺病致死者五人,所以当局对于防痨工作的展开,也很重视。
卫生局长利卑露特向澳督建议,成立卫生访问团,考取葡籍熟识粤语的年轻少女十一名于九月七日开班训练,期限一年,由澳督柯维纳亲临主持开学典礼,可想当局对此问题的重视”。
其次,防疫治疫与民间社会联合,达成个人、群体、组织等多元协作治理模式。凭借同善堂、医院、医院三所大型医疗慈善机构,以及南华医社等社团,华人精英通过参与传染病防控进入社会治理领域,但是起初在诸多传染病防控问题上,华人的参与度有限,如医院民国初年即被排除在牛痘术推广之外。
医院1939年时拥有中医师3名、西医师1名、女产科师3名、护士12人,留医病房包括头等房5间、二等房10余间、三等房9间,留医施药部每日诊症者约300余人。
另在中山湾仔乡设有广善医局,办理赠医施药,受惠者甚众。同善堂下设中西医生赠医,每年受医者约6万余人,施药5万余剂。中医师公会于新马路中段筹设贫民赠诊所,由60余名会员轮值担任驻会赠诊,每日派定两名驻会医师分上下午工作,贫病同胞到诊分文不收。
据时人观察,澳门社会颇具乐善之风,其慈善救济事业优于香港。“香港糜集了好些资本家贪官一类的人”,“而澳门人则包容了许许多多市井枭雄、汪洋大盗,他们的内心一方面充满了对社会反抗的意识,同时也保持了一些对于不幸与贫穷的人们的同情心,因此澳门人热于慈善的救济事业。
他们在救济事业上花过不少的钱,不管养老院、疯人院、街童收容所、残废院、贫苦儿童收容所、医院等等,他们都乐得捐献,因此澳门的救济事业也颇具成绩”。
仁慈堂、医院、同善堂“三大团体,年中赠医施药,施棺施粥,种种善事,不胜枚举,其他中西慈善机关,比较小型者难以指数”在空间狭促无法改变的前提下,澳门当局设想降低人口密度、拓宽老旧街道等公共环境改善,入民国后又大力推广防疫知识,强化卫生宣传教育,注意将卫生同公德联系起来卫生课程。
通过*府公报、本地报纸、公告栏三种方式广而告之,务使民众“当该症未发生之前先事预防,自胜于病已发生然后医治”。如春季种痘时节,当局在《澳门宪报》中说“既种之后,平安无事,即可永免天花传染之患,洵属卫生之善法也”。
《澳门自治规约》关于“种痘及传染病”规定:“凡本澳官员认定人民应当种痘时,各人须一律种痘,已种者毋须再种,如违罚银五元;附款:凡未成年人之违背本条规定者,归父母或监护人负责;
凡卫生官厅按照上条规定,认为应施行种痘,应通知公局,布告人民遵照;凡希图避免种痘者,或希图避免再种者,一律施以强迫种痘,并罚款示惩。”再次,防疫治疫与区域协同联动,注重人员流动与区域环境,推进跨地域医疗协作互济。
澳门与同处华南的香港、广东等地的人员、物资流动频繁,造成各地疫症防治既有差异亦有联动,亦增加防控的难度。关于涉及埠外事宜,澳葡当局及时通报跟进,争取区域*府之间的协同合作。
如1918年初,香港发现脑膜炎症数宗,官医局不仅随即对外公布预防、诊疗方案,要求外埠到澳之人注意防护,可免费领取灭臭药。1939年6月13日,澳门卫生专理局布告,嗣后凡由澳门赴香港者须携带澳门卫生局所发霍乱症注射证书,且证书上附有本人相片和卫生局正式印章,证书有效期六个月。
珠三角地区人烟稠密,民国时人已从科学意义上以“面积最小人口最稠之一区域”概述珠江三角洲,且“珠江三角洲附近番禺、南海、三水、东莞、宝安、顺德、中山、台山、新会、开平、恩平、高明、鹤山十三县合计面积八千方里,约占全省面积十分之一,人口一千三百万,约占全省人口三分之一强,人口密度每方里达一千五百”。
而这些县多位于澳门上游,成为澳门外来商贸、旅行人口的主要来源。据统计,民国时期每年仅从内地专到澳门*博的,至少有十四万人,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难度。
民国时期,粤港澳曾开展多次突发事件下的医疗互济与联动。粤港澳相对完备的医疗条件自然成为各地疫情防治的核心因素,而跨地域的联系和互动既是每个地方防疫体系的延伸,也是抗疫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1946年初,为设法消灭港澳间疟疾,医生专理局委派郭景升前往香港联络港方医界,港英当局遣派医官、药剂师回访观察决定派出一架飞机在澳门上空撒放DDT消疟药剂。
为防止霍乱流入,卫生部门分送香港等地公文,声明各地居民入境须提供注射防疫针证明,否则将被禁止入境。在民间,医疗资源互通时有所见,对澳医疗支持尤为突出,最为典型的是广州名中医卢佐文兼任同善堂医席,一些医疗资源三地互通有无。
如黎启康牛痘苗自称经过南京国民*府内*部卫生署、香港卫生局化验注册,分别于澳门水坑尾街黎启康医务所、广州市一德中路黎启康牛痘苗行、香港文咸东街唐拾义大药房发行,各大药房均有代售。
沈天生特制荷花油号称统治内外疾病、疴症、霍乱疫症,由港澳保血蚊香公司经理,各药房均有代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