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9日,住建部发布了《“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规划》中对“十三五”建筑业改革发展进行了总结,同时也提出了年远景目标和主要任务,不仅为全国建筑产业未来发展道路指明方向,同时也折出一些法律服务的供需信号。
一、建筑业法律需求仍将持续
“高质量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任务,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6%左右。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实现深度融合,催生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十三五”期间,建筑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1%,而“十四五”发展目标中该比值目标为6%。由此可见,建筑产业未来仍将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依然有着庞大的市场交易基础。从“十三五”期间建设工程类案件数量不断攀升的情况可以推断,“十四五”期间建筑业仍然属于诉讼、非诉讼法律服务高需求地带。
二、知识产权类法律服务需求增加
“加强基础共性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构建先进适用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发布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编制智能建造白皮书,推广数字设计、智能生产和智能施工。”
“加强新型传感、智能控制和优化、多机协同、人机协作等建筑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研究编制关键技术标准,形成一批建筑机器人标志性产品。积极推进建筑机器人在生产、施工、维保等环节的典型应用,重点推进与装配式建筑相配套的建筑机器人应用,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施工作业。”
未来,建筑工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低技术含量的作业,而是要真正体现“中国制造”的高科技产业地带。在施工企业不断研发创新的同时,对于研发出的科技成果保护也将被积极重视,因此未来建筑行业对于知识产权申请及保护的法律需求也将日益增加。
三、为“数字化成果”提供法律服务
“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工程全寿命期的集成应用,健全数据交互和安全标准,强化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数字化协同,推动工程建设全过程数字化成果交付和应用。”
“开展BIM报建审批试点。完善BIM报建审批标准,建立BIM辅助审查审批的信息系统,推进BIM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融通联动,提高信息化监管能力。”
随着BIM理念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成果产生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数字化成果相较于传统纸质成果在交付的标准、交付的方式上都有所不同,同时在未来报建中数字成果也将作为报建审批的一环,对于发承包双方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与之相关的法律规定、合同约定、证据保存都将随之产生变化,相关法律服务需求也必然增多。
四、对环保类法律服务需求增加
“研究建立绿色建造*策、技术、实施体系,出台绿色建造技术导则和计价依据,构建覆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绿色建造标准体系。在*府投资工程和大型公共建筑中全面推行绿色建造。积极推进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推动建筑废弃物的高效处理与再利用,探索建立研发、设计、建材和部品部件生产、施工、资源回收再利用等一体化协同的绿色建造产业链。”
“完善制度和标准体系。构建依法治废、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制度体系和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统计、处置及再生利用标准体系。探索建立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公示制度,研究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准入与保障机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在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国家及地方*府对于建筑领域环保的法律、*策也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并且规定会越来越细致,处罚越来越严格。如何在能全民环保的大趋势下站依然立足不倒,是摆在所有建筑业从业者面前不可逾越的问题,而与之相关环保类法律服务也将不可避免的增加。
五、对工程总承包法律服务需求增加
“以装配式建筑为重点,鼓励和引导建设内容明确、技术方案成熟的工程项目优先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支持工程总承包单位做优做强、专业承包单位做精做专,提高工程总承包单位项目管理、资源配置、风险管控等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延伸融资、运行维护服务。”
随着《管理办法》、《示范文本》的相继出台,在国家一轮又一轮的推动下,工程总承包模式在建筑业越来越受到普遍的理解与认同。如何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控制自身风险、降低建设成本、增加项目收益成为越来越多建筑业企业面对的共同问题,与之相关的全过程咨询服务需求、配套的法律服务需求也将随之水涨船高。
六、对劳动关系法律服务需求增加
“鼓励建筑企业通过培育自有建筑工人、吸纳高技能技术工人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等方式,建立相对稳定的核心技术工人队伍。”
“健全保障建筑工人薪酬支付的长效机制,落实工资保证金、工资专用账户管理等制度,推行分包单位农民工工资委托施工总承包单位代发制度。完善建筑工人社会保险缴费机制,保障职业安全和健康权益。”
稳定的队伍可以有效降低建筑领域季节性人员短缺带来的问题,对工期的保障大有裨益。同时随着工人队伍的不断熟悉施工技术、流程,也能提高生产效率。国内建筑业要实现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和核心技术工人队伍是必不可缺的。而当自有建筑工人不断增多时,工人与企业间的劳资问题也必然增多。如何完善规章制度使之符合法律规定,如何设置合理薪酬且由符合建筑业特殊情况,都将是建筑企业所面临的新挑战,相关劳动关系法律服务需求也必然增加
坤略小结
以上仅是《规划》中所体现法律服务供需信号的一小部分,例如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深化招投标改革、工程质量安全、优化竣工验收制度等都无不体现《规划》所折射的法律供需态势。因此,不论是建筑业单位还是建筑业法律从业者,在面对“十四五”新时期、新局面,都应提前做好相关法律知识、法律人才储备,为“十四五”期间大展宏图添砖加瓦、保驾护航。
作者
邹田律师
声明
文章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鉴于相关法律、法规浩如烟海,且对相关规定存在多角度解读,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